先看报告单(局部、每家实验室报告单项目不尽相同,仅以笔者所在医院的报告单讲解)
先看组成,1项是蛋白(磺基水杨酸法,对干化学试纸条法的一个补充)、2-4项是红细胞位相,及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状态,5项是白细胞,6项是肾小管上皮细胞,7-14是管型的分类,15是细菌,16是结晶,还有其他备注。
1.尿蛋白(磺基水杨酸法):磺基水杨酸法又称磺柳酸法,其检测尿蛋白的原理是在略低于蛋白质等电点的酸性环境下,磺基水杨酸根离子与蛋白质氨基酸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沉淀。沉淀量或溶液反应后的浑浊程度,可反映蛋白质的含量,为尿蛋白定性或半定量检查方法。使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尿蛋白时需注意排除以下影响因素:①尿液pH:尿液偏碱(pH> 9)时或者尿液偏酸(pH<3)时,会造成尿蛋白假阴性,检测前建议调节尿液pH为5~6最佳。②尿液中含有高浓度尿酸、尿酸盐、草酸盐:会造成尿蛋白假阳性。③被检查者使用碘造影剂、大剂量青霉素钾盐:会造成尿蛋白假阳性。所以在患者使用碘造影剂、大剂量青霉素钾盐时,需间隔几天再行检测。④尿液中混入生殖系统分泌物:会造成尿蛋白假阳性。
尿液蛋白阳性:提示肾脏可能有问题,需要根据其他的指标由医生去判断是不是需要进一步检查。
5.白细胞:这个指标不用多说了,其增多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及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尿等。需要说明的这里的白细胞包括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如有必要染色镜检后回报。
6.肾小管上皮细胞:尿液中存在很多种上皮细胞,其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属于比较特殊且有临床提示意义的一种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一旦增多,即可提示肾小管发生病变(如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症、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等)。因此镜检时发现有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时需要提示临床医生。
7-14管型:尿液中管型种类很多,按照最新的专家共识中提到的有: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血液管型、血红蛋白管型、白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旧称上皮管型)、脂肪颗粒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等共21种,这里报告单中的管型主要是将管型加以分类标注,以提示临床医生。其各种管型请看其他的相关文字(有链接→):。
15.细菌:如果报告回报有细菌或者尿常规报告单回报有细菌,首先需要排除外部细菌污染导致的尿液中出现细菌(如在留置尿液标本的过程当中细菌进入到尿液当中,这类情况不需要特殊处理)和无症状性菌尿(尿液中有细菌感染,但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比较强,或细菌毒性比较低,并没有表现出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除了以上的情况一般就是尿路感染:患者会有一定的临床表现,比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对于这类情况要结合相应的伴随症状,给予相应治疗,如有必要建议进行尿培养,根据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处理。
16.结晶:尿液中出现结晶称晶体尿,尿液有结晶析出。与尿液中该物质浓度、饱和度、尿液PH、温度和保护性胶体物质(主要是黏蛋白)的浓度有关。这里不做进一步说明,需要了解结晶内容的请查看(有链接→):。
下面说本文最主要的一个部分:红细胞位相,也就是2-4项,尿红细胞位相主要的临床意义在于根据红细胞形态鉴别血尿的来源。需要注意的是尿红细胞的形态与尿液的酸碱度、渗透压都要密切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血液中红细胞的大小问题,如果血液红红细胞都是小红细胞则尿中小红细胞就是“正常红细胞”,因此在签发红细胞形态时需要看一眼患者的血常规。尿中细胞形态请看(有链接→):
那么利用红细胞位相的原理鉴别区分血尿部位的原理又是什么呢?
泌尿系统任一部位出血,均可以导致尿液中红细胞超标,即出现血尿。如果尿中红细胞来源于肾小球(例如各种肾小球肾炎等),红细胞在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时会受到挤压变形,进入肾小管系统的红细胞,由于受到正常肾小管内渗透梯度的作用(髓襻升枝粗段小管液渗透浓度显著减低),亦可使红细胞膜发生变形,从而导致多形型血尿,出现所谓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出血部位是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在等张或高张尿中,其红细胞的形态,大小绝大多数是正常的,仅小部分为畸形红细胞,尿红细胞位相报告以均一型为主,此时即称之为非肾小球性血尿。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的肾小管间质发生明显病变,渗透梯度无法形成,那么即使肾小球肾炎患者亦可能出现以均一型红细胞为主的血尿。所以必须结合具体的临床情况合理解释红细胞位相的结果。
那么我们看这个报告单:
2.红细胞,指的是数量/高倍镜视野,和尿常规里面镜检部分红细胞/高倍相同,只是一个是仪器给出的结果,一个是显微镜下计数的结果,两个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
3.红细胞畸形形态:红细胞畸形可有大小异常(大红细胞、小红细胞)、形态异常(按照最新的指南:棘细胞、球状凸起样红细胞、锯齿状红细胞、皱缩样红细胞等)、以及内容物的异常(血红蛋白有没有溢出等)等异常,看上面的报告单回报的结果是G:70%:G1:4%,即畸形红细胞(包括大小异常、形态异常等)占70%,其中G1红细胞(芽孢样细胞即G1细胞,最新的专家共识建议用棘细胞代替以前的G1+G2细胞)占4%,一般认为当G1红细胞>5%时,基本上可以肯定血尿来源于肾小球,虽然本案例中G1:4%,但也可以提示给临床医生红细胞可能来源于肾小球,需要医生根据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有的单位红细胞位相是报告均一性血尿、非均一性血尿还是混合血尿,其提示意义如下:
①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其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外形呈两种以上的多形性变化,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皱缩红细胞、面包红细胞、新月形红细胞、颗粒型红细胞等,通常认定非均一性标准为多形红细胞≥80﹪
②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源性,主要是肾小球以下的部位和泌尿道毛细血管破裂的出血,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常,胞膜较完整,通常认为均一性标准为多形红细胞≤20﹪
③混合型血尿,即尿液中同时含有均一性红细胞及非均一性红细胞。
4.红细胞正常形态:如果畸形红细胞<20%且没有棘形红细胞,一般就可以直接正常红细胞形态百分率即可。
对于签发报告需要注意:
1.尿中畸形红细胞增多、但形态单一不能诊断肾小球性血尿
单纯尿pH、渗透压的变化也可引起尿红细胞畸形,但此时尿畸形红细胞为单一形态。尿红细胞在酸性尿液中肿胀呈现球状、口形;在碱性尿液中血红蛋白溶解丢失呈现锯齿性、影形;尿红细胞在高渗环境下细胞浆粘滞性增加、顺应性下降,呈皱缩形;在低渗环境中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上升,滤过阻力下降,稀释的血红蛋白漏出细胞外而呈现环形、戒形。因此,尿中畸形红细胞增多、但形态单一不能诊断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的特征是尿中出现多种形态的畸形红细胞,且畸形红细胞数目明显增多。
2.尿畸形红细胞并非肾小球性疾病所特有
尿畸形红细胞不只出现于肾小球性疾病,健康人尿中的红细胞均为畸形红细胞,但其数量小于5×106/L。因此,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前提条件是尿红细胞数量大于8×106/L。此外,尿路感染患者尿红细胞体积分布曲线也可呈现肾小球性分布。
3.肾小球性疾病也可是非畸形红细胞性血尿
在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肾小管内渗透压梯度的丧失和肾小球基底膜的严重破坏,尿红细胞可为正常形态。
4.尿中红细胞数量要充足
尿中红细胞每高倍(400倍)视野少于30~40个,将影响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对血尿定位诊断的可靠性。
由上面叙述可知,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在血尿的定位诊断上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任何一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非100%。临床情况千变万化,有时候一次检查只能是初步判断。比如怀疑有误差,需要多复查几次。有的患者红细胞不是畸形占多数,但找不到结石,感染这些情况,其他检查又提示肾炎可能性大,那医生依然会怀疑这血尿是肾炎引起;有的是健康人,因为发烧感冒、过量运动等出现一过性的肾性血尿。因此,不能根据一个检验项目去诊断疾病。
总结一下这个项目,尿红细胞相位对诊断肾小球性血尿虽有重要的提示意义,然而,血尿的定位诊断不能完全依赖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尿蛋白情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尿沉渣检测(显微镜镜检)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详细的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对临床医生诊断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因此对于这个项目的回报我们检验人需要慎重(涉及到显微镜检查),需要多看几个视野,多作几个支持试验,给临床医生和患者一个反应身体真实状况的回报单。
总结一下这个项目,尿红细胞相位对诊断肾小球性血尿虽有重要的提示意义,然而,血尿的定位诊断不能完全依赖尿红细胞形态检测,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尿蛋白情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尿沉渣检测(显微镜镜检)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详细的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对临床医生诊断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因此对于这个项目的回报我们检验人需要慎重(涉及到显微镜检查),需要多看几个视野,多作几个支持试验,给临床医生和患者一个反应身体真实状况的回报单。
提醒:尿红细胞位相标本的留取:留取清晨尿(早上第一次尿)或在膀胱内停留6小时以上的尿液。可以正常吃早餐,但检查前至少1-2小时内不饮水,以免稀释尿液影响检查结果。标本要求绝对新鲜,建议现留现检,不建议下午留取标本。
推荐公共号:张时民的学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