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一个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春日,我和旺祯兄、友人孝君一行三人乘车去淄博淄川区观瞻了蒲松龄故居。
上午十时许,我们乘车来到了淄川中国聊斋城。徒步前行,我们来到了蒲家庄中心广场。此时,本地的洪山镇常青树艺术团正在演出。舞台居东面西。舞台之上,一个身着艳丽服装的女青年正载歌载舞。她身姿柔美,歌喉嘹亮,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广场上有多块形态各异的奇石,引人驻足观看。广场东面的聊斋园正在维修,无缘观看。我们便从东而西,来到了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故居位于庄的东头。进村约百米即是故居所在地。走进古朴典雅的砖镶大门,迎面是蒲松龄先生的汉白玉半身雕像。先生面目和善,笑容可掬,似在欢迎前来的宾客。在第一展室内的一张八仙桌上方的墙壁上,悬挂着先生的画像,两边是郭沫若的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青年女讲解员正向游客讲解蒲松龄先生的生平: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6月5日),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饮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家。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已渐趋败落的小书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显,他父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就更为贫困。他自幼随父亲读书、聪惠好学,早年热衷功名,19岁时应童子试,连考取县、道、府3个第一个,名震一时,但此后却久困场屋,屡应省试不第,71岁才援例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异地做幕客外,终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能诗文、善做俚曲。他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以数十年之功采集民间野闻,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集其毕生精力完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共491篇,约40余万字。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书存世,有《聊斋文集》十三卷、《聊斋诗集》五卷等作品,总近200万言。其中尤以《聊斋志异》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这部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他的文学成就和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使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其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在世界文学史上,蒲松龄可与俄国小说家契诃夫齐名。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蒲松龄先生科考屡遭败局,终无所成。他历尽坎坷,理想无法实现,便发奋著述,将自己的满腔愤懑诉于笔端。我自上学后曾读过聊斋的连环画(亦称小人书)。稍长亦读过文言、白话的《聊斋志异》,对蒲松龄先生佩服有加。先生几十年来创作不辍,“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出自蒲松龄《聊斋自志》)”《聊斋志异》中《促织》、《席方平》等篇揭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赞扬了人民的反抗斗挣精神;《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叶生》、《贾奉雉》等篇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腐朽;《婴宁》、《孔玉》、《娇娜》等篇则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爱情婚姻的憧憬。
走出第一展室,北边展室内多是些全国文艺界大师级人物为蒲松龄故居所作的书画。其中有原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题词,文坛巨擘郭沫若、叶圣陶、老舍、陶纯、李希凡等人的墨宝,有著名画家黄胄、刘文西、俞剑华等人的画作。蒲松龄故居为此蓬荜生辉、流光溢彩;也让人们对先生肃然起敬,感佩不已。
该展室西边的一个展室内有蒲松龄先生不同时期的各种版本在出售,也有研究《聊斋志异》的各类书籍。一本不到二百页的要价五十元,令人望而却步。我花十元钱购买了山东大学中文系、蒲松龄研究专家马瑞芳著的《聊斋志异创作论》。
纵观蒲松龄故居,古树挺拨,屋舍俨然。最让人称奇的是故居最西边的一个院落。内有阁台亭榭,卧波拍岸;有杨柳拂堤,波光潋滟;有翠竹森森,流水潺潺。在此处休憩让人神清气爽,有怡然自得之感。
两个多小时的观瞻,对蒲松龄故居来说只是吉光片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已。我们走出故居大街,西向而去。不远处,街南有一院落写有“华野整军处”。我们遂进入观看。从南墙上的简介得知: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后,陈毅、栗裕等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军部曾在此休整,以利再战。墙壁上有原华野政治部主任舒同的题词,看后让人感慨万千。
下午二点多,为了不耽误乘车返回,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蒲松龄故乡—蒲家庄。
再见了,蒲松龄故居!
再见了,蒲松龄先生!
(作者:韩旺新,2024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