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对贵州的意义

夜郎之氓
创建于03-11
阅读 23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作者:夜郎之氓)

注:发展旅游业的作用, 在《旅游学》里早就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篇东拼西凑的东西,只是给大众科普一下,欢迎补充。

      贵州省委省政府一直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推,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产业体系进一步构建完善,“多彩贵州”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202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战略部署,围绕省级及重点旅游集聚区的规划编制,以及依托安顺黄果树、荔波等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示范带动,全力推进这一战略目标。

    将旅游业提到此般的高度,缘于旅游业在经济贡献、脱贫增收、解决就业、促进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塑造对外形象等方面,对贵州来说意义重大,作用非凡。

    一、经济贡献

(2019年年底爆发了新冠疫情,全球旅游业受疫情影响严重,2020年及以后的相关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所以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予以说明。)

     2019年,贵州旅游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1135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跃居全国第3位,游客量首次突破10亿人次大关,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增至11.6%,成为贵州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之一。很多业外人士估计对这一数据有疑问,觉得全国才14亿人口,但是贵州旅游接待人次却达了11.35亿,这是意味着全国有11.35亿人到贵州旅游了吗?其实不然,统计意义上的国内游客是指--不以谋求职业、获取报酬为目的,离开惯常居住环境,到国内其他地方从事参观、游览、度假等旅游活动(包括外出探亲、疗养、考察、参加会议和从事商务、科技、文化、教育、宗教活动过程中的旅游活动),出行距离超过10公里,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超过12个月的我国大陆居民。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以在贵阳生活为例,从观山湖区跑到花溪区吃烧烤,只要停留时间超过6小时,那就属于游客。

    虽然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但是要清醒的认识到,如果仅从经济层面考量的话,相对烟酒煤电等传统产业,旅游业的贡献仍然有限。2019年,贵州工业的增加值大约占据GDP的29%。贵州丰富的煤炭资源、水力资源和页岩气资源,大约是GDP总量的7%。规模以上的白酒增加值为1089亿,大约占据GDP的6.5%。另外,贵州的烟叶产业也占据一定的比重。

    二、脱贫增收及解决就业

    根据报告,2021年中国旅游业间接就业人口约为680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51.1%。这意味着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超过5个与旅游业有关。

    根据能获取到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贵州乡村旅游总收入达1381.98亿元,同比增长33.8%,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4.1%。截至2019年10月底,贵州已实现旅游业带动就业98.64万人,帮助近9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在推进贵州实现整体脱贫出列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依托发展旅游业脱贫,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最具有典型意义。在2008年以前,西江只是一个坐落于大山深处,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苗族原始村寨。通过发展旅游业,西江苗寨7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1800余元增长到2019年的22300余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1000余元。历经十多年发展,西江千户苗寨通过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的职能,凭借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发展成享誉全球的知名景区,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促进生态保护

    地方政府经常会有一种声音,说因为该地被评上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牌子”,严重制约了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但真实的情况是,如果没有这些“紧箍咒”,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在之前唯GDP论英雄的发展阶段,发展工业和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较大,成效立杆见影,地方领导从政绩的层面考量,旅游业断然会让位于工业和房地产。即使有红线,也有人敢铤而走险,秦岭的违规别墅、祁连山非法采煤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没有这些“帽子”所划定的红线,断然没有贵州如今的青山绿水。有了好的自然生态,就有了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而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又促进了自然生态的保护。

    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曾经是贵州煤炭的重要产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煤炭经济曾一度占到财政收入的75%以上,煤炭年产量达200万吨左右。富裕的煤矿资源吸引了大量开采者涌入,在长达近20年的时里,荔波县处处都响彻着煤矿开采的隆隆声,因煤矿开采而塌陷的田土、放肆砍伐树木后剩下的一片荒山、流进河里的黑色污水……实施产业转型后,荔波实施生态保护、旅游立县,才有了“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这一称谓。2023年,荔波全年接待游客1890万人次、增长3.64%,旅游总收入153亿元、增长2.81%。

    与发展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相比,旅游业收入貌似微不足道,但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生态账,不能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与人民群众的福祉相比,在国家的宏观战略面前,发展旅游业,是顺势而为。作为珠江、长江的上游的生态屏障,如果贵州一味只考虑经济发展,不顾国家战略和民生福祉,搞得山河破碎,污水横流,不仅苦了本省的老百姓,两江下游的经济重镇,不仅不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甚至连干净的水都未必能喝上。

    四、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

    旅游为本地文化提供了展示和传播的平台,通过发展旅游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当地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以人为载体,很多文化难以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文化没有实现价值变现,未能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相应的价值,单靠情怀去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很难持续,这也是很多非遗技艺后继无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商品化表达,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发展旅游业,让文化实实在在的变现,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当地人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西江千户苗寨,也是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典型。村民通过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依托成片的吊脚楼景观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苗族风俗加持,卖景观、卖表演、卖农副产品、卖银饰苗绣,在文化商品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试问,如果西江千户苗寨的群众未能通过发展旅游业而实现脱贫致富,把人留下来,而是需要像其他村落的群众一样外出务工,空心的西江苗寨,丰富多彩的文化如何延续和保留下来?当然,也有很多专家指出,西江千户苗寨商业化严重。但是如果没有商业化,游客既想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又想体验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平衡的点。很多传统村落衰落的原因,就是因为未能像西江千户苗寨一样实现价值变现,让群众有动力、有财力、有能力去自觉保护和传承在地文化,毕竟仅靠政府投入的那点微薄财政资金推动文化传承和保护,终究难以为继。

    五、塑造对外形象

    公元1413年,为“开一线以通云南”,朱元璋废思南思州二土司建立八府,宣告贵州正式建省。彼时贵州被称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地”,“岁赋所入不敌内地一大县”。新中国成立之前,贵州农村人口几乎全部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贵州曾经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人分银”“黔驴技穷”“夜郎自大”,都是贴在贵州身上的标签。

    我在西北上学时,曾有人问贵州是不是贵阳的省会?当然这是别人的无知,毕竟9年义务教育中地理是必修,但这也是贵州缺乏存在感的一大体现。曾几何时,贵州外出求学的学子也曾遭遇了经济发达省份同学的“灵魂拷问”--你们村通电了吗?你们是不是骑马上学?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贵州构建了高速、高铁、航空的立体快速交通体系,促进了贵州与世界的交流。如果说贵州众多的世界级高桥是贵州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有形桥梁,那么旅游业则搭建了贵州与世界沟通的无形桥梁,增进了世人对贵州的了解。通过发展旅游业,“多彩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攀升,“山清水秀”“民族文化浓郁”“国家公园省”“世外桃源”已然取代了曾经的“三无”。以篮球、足球为载体,以展示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村BA”、“村超”更是成功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被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我国经济重镇广东省的同志曾询问贵州打造“多彩贵州”这一品牌,花了多少钱?当然,这一提问显得有点业余,也难以解答。因为“多彩贵州”这一品牌,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作的顶层设计,通过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多部门的密切协作,在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下,久久为功打造的一文化品牌。单纯从经济层面去测算投入成本,实在是难以估量。

    贵州全省上下正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而旅游产业化是“四化”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一化。什么叫“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我想,这就是贵州提交的答卷。

阅读 23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