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你同行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三度”小学语文命题思考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命题为例

创建于03-10 阅读1631

      命题考试作为检测学业质量的一种重要形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下,“双减”政策出台后,明确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这对命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减负增效,达成教学评的一致性,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崔允漷在《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准备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顺向思考,另一种是逆向设计。其中逆向设计指的是基于“课程标准”及统编语文教科书,将课标和统编语文教科书中编排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并根据此设计与目标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简而言之就是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达到教学评一致。

       由此,基于统编教材的小学语文命题可以以“三度”作为命题的基点:命题有尺度,即要以《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和统编语文教科书语文要素为标尺;命题有温度,即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关注儿童的生活和素养发展;命题有梯度,即能搭好学科融合之梯、思维路径及能力层级之梯,系统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测试的评价、导向功能,达到教学评一致。下面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命题为例,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依标扣本——命题有“尺度”

      于永正老师在《对“儿童的语文”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谈道:“考试卷中的阅读题,练习册中的阅读题,很多都深奥莫测,连老师都不会答,批阅试卷的时候常常争论起来,众说纷纭……‘不到位’会导致儿童`发育不良’,‘越位’则是拔苗助长,是对儿童的摧残!”命题者在命题时心中应该有明确的标尺,这个标尺应该是《语文课程标准》和统编语文教科书,命题者要认真研读课标和统编教材,明确课标要求和教材螺旋上升的目标层级。

1.研读课标明要求

      研读课标明确每一个学段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在不同的学段的不同要求和教学建议,明确测试的最终指向为学生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切忌随意拔高要求或只重知识考查。命题时既要把握学段要求,也要关注学段衔接。

    以上题为例,考查的是学生能否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会写书中要求掌握的一类字,并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课标在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学段要求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符合课标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以上例题4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题例中选用的就是四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到了第三学段课标则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我们发现从“二”到“三”学段,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设计这样的命题有学段的衔接必要,符合课标的要求。

2.紧扣要素设考点

    统编语文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更加多元,各年级、各单元的语文要素不仅涵盖知识、能力要求,也涵盖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注重学科思维的发展。因此命题应紧扣语文要素,不仅关注本单元语文要素,更应该关注这一要素在不同年级的螺旋上升的变化。

    以上题为例,题目是“短文写了关于沙吾列的三件事,请仿照例子,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第二三件事。”命题主要围绕四上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定。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四上第七单元集中出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难忘的一课》、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都反复出现了对这一概括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可见这一要素的重要,涵盖的是学生梳理能力的要求。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都以单元语文要素的形式出现这一内容,层层递进。学段不同,这一要素的考查要求也不一样。

3.融合双线重育人

     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的一大特点是“双线”结构,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同时引领。命题时我们不仅要紧扣语文要素,也要注重人文教育,渗透育人价值。

    以上述例题为例,在题干中创设江雪君完成的“植物观察记录表”的情境,联系四上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同时,最后一题“写下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在考查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

二、关注儿童——命题有温度

1.贴近生活养习惯

     命制试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一定的情境,这样可以增强试题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有兴趣作答。当学生无法唤起某一知识时,要为学生搭建支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和答题习惯,让一份测试卷有“温度”。

    以上述例题为例,此命题考查的是四上快乐读书吧中推荐书目——“神话故事”系列书籍。命题时出现此书的目录,设置同学们来到了神话展览馆的情境,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一下子拉近距离。同时,设置的问题需要学生会看目录,指向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当我们拿到一书的时候要先看目录,可以用猜测的方法,想想章节的内容。学生平时进行课外阅读时就是这样做的,检测时就可以运用自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答题的信心。

2.勾联已知搭支架

    学生看到一道测试题,首先就会读题干,当读完题干大多数学生会在选项中寻找答题的方向或支架。因此,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既要有一定的干扰项也要为不同层度的同学设置支架。培养学生仔细审题,寻找答题支架,注重思维的过程化。

    以上述例题为例,当学生读完整题,能从题干中抓住关键信息:善于提问。再读选项,四个选项都需要理解句子,有一定的难度,然仔细读题后学生会发现“问”是选项中的关键字,为学生搭建支架,仔细审题学生就能勾联已学知识,找到突破点。

3.创设情境巧驱动

     统编教材在编排时特别重视学生对古诗词、名言警句等的积累与运用,每个单元园地中都编排了日积月累这一板块,引导学生积累。同时,还通过“展示台”、“书写提示”、“作业本”等创设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积累与运用的考查,要坚决摒弃机械考查知识点的做法,要巧妙地创设语用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上述例题为例,巧妙地创设了“诗文长廊”的情境,驱动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运用,让积累的语言变得鲜活,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逐步发展。

三、综合运用——命题有“梯度”

    命制试题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语文命题可以搭建学科融合之梯,引导教师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建构思维路径之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架设能力层级之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1.学科融合重发展

     语文是综合性学习很强的学科,包括它的目标、内容等都是综合的。统观统编教材,在编排时也更关注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第二学段目标中要求: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综合性学习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由此,命题时要注重这方面的综合考查,搭建学科融合之梯,指向日常综合性学习的开展,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上述例题设计了“介绍展示牌长话短说”和阅读“观察记录表”,我认为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它打破了学科的壁垒,学生基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那么命题时,我们可以基于学生的真实学习,测评学生的综合素养。例题中既有语文知识点的考量,联系了语文园地的知识点“长话短说”,也设置了“介绍展示牌”、“阅读观察记录表”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项。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搭建学科融合之梯,诊断教师教学行为是否从课程综合走向学科整合,注重活动的过程性。

2.明确路径寻思维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纸笔测试中习作一定是一个拉分的项目,这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回避的话题。这更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统编教材在单元习作的编排上体现了习作指导具体化的思想。具体而言,就是可以围绕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评四个方面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指导。那么,在命制习作题时,也应按照这样的路径命制,为学生建构思维路径之梯,让思维可视化。

     以上述例题为例,这是一道四上的习作测试题,因此在编写习作题时我们也以“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评”这样的路径来命制。“为什么写”:生活多姿多彩,每天发生很多的事,引出习作原因:记录身边印象深刻的事。这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激发了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写什么”:写让你开怀大笑的事,让你伤心懊悔的事,让你幸福甜蜜的事等,明确了习作的内容。“怎么写”:把题目补充完整,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你当时的感受。而“写什么”和“怎么写”就是“怎么评”的依据。命题思路就是作文指导思路,学生怎么学的,考试时就怎么考,目的就是要变“作文考试”为有意义的习作学习,真正实现“学教评”的一致性。

3.层级架构提能力

     小学阶段的语文试卷测评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予以考查,学生的能力培养都有层级,因而小学语文试卷的题型考查应以“层层深入”为基本原则,命题时应架构能力层级之梯,综合检测学生记忆、运用、理解、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

    以上四题分别以“层层深入”为基本原则,分别检测学生记忆、运用、理解、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出题有侧重有梯度。

     测评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当学生完成一份检测卷后,教师要善于进行数据分析,让数据赋能我们的教学。教师要将命题设计思路与方法迁移到语文教学中,优化教学策略,精准教学。将考什么和教什么统一起来,让目标、教学和测评真正融合。“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教育的东风,教学工作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乘这股“东风”出实效。在命制试题时要把握命题导向,扣准命题的基点,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努力。

阅读 163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