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空的对话——海口实验中学高二(11)班历史研学

一滴水
创建于03-10
阅读 12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东坡,开拓历史眼界,我校高二历史组于2024年3月9日组织了第二次历史研学

目的地:海南省博物馆;内容:“千古风流,不老东坡”主题展

下午两点,同学们准时出发,步行前往省博

随后便是自由观展

千古风流,不老东坡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东坡策仗图

东坡早年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创作了大量佳作

部分作品展示(不分时间顺序)

获罪乌台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苏辙在乌台诗案之后为彭素书写的墓志铭

苏轼购买的砚台

这是苏轼于寒食节的作诗

苏轼曾多次泛舟赤壁

这些作品所复刻的就是人们对当时的想象

安置惠州

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遭到从政的第二次重击,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蔡襄是“宋四家”之一,是苏轼的好友,曾受到苏轼的高度认可

跨海南迁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被贬到海南的苏轼仍在造福当地民众

施药济众、劝农耕垦

一位贤人,就此陨落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后世

我们或许无缘生活在那个时代,也没有机会和这位先贤见上一面

但我们可以从后世对这个时代,这位先贤的研究,一窥北宋的盛与衰

观展者们留下了想对苏轼说的话

苏轼是海南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

我们在时代的碎片里寻找繁荣

我们与苏轼有过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阅读 12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