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念想儿🍀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郭念祎
“游千年古镇,赏道口社火”

创建于03-09 阅读589

道口古会是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河南滑县道口,这个位于黄河北岸的小县城因烧鸡闻名于世。每年的农历正月27、28、29三天,道口古镇以另一种形式引世人瞩目,每年的这三天这里都要举办“火神庙会”。人们为避免火灾,以这种方式祭祀火神,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虽然数百年过去了,如今早已不需要娱神祈福,但“火神庙会”却神奇地保留了下来。“火神庙会”举办期间,到处人山人海,传统节目有河西高跷、军庄秧歌、背阁、抬阁、八卦秋、武术表演、竹马、莲花灯、火龙、花船等,男女演员盛装上阵,从脸谱到服装,无不体现了浓郁的汉族传统文化色彩。    道口火神庙会是一个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的民间艺术表演“圣会”。民间艺术门类之众、技艺之多、规模之大是任何古庙会都无法比拟的。曾多次赴周边地市演出,在“殷商文化节”、“殷都之春”的表演轰动安阳古城。该庙会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2008年9月,被安阳市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道口火神庙会的兴起和传承,与当地人民群众的民间信仰息息相关,历经700余年的发展,成为今天“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 。在这有限三天里,被誉为豫北四大名镇之一的道口,完全陷入了详和、喜庆、欢乐的氛围之中。除此之外,这里由于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是传统文化与经互补、有效发展的典范。      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古庙会如今已演变成道口独具特色的狂欢盛会。据统计,每年参加社火表演的艺术形式有百种之多,各类表演者达6000多人,三天时间可以吸引周边地区的百万游客前来观看。

莲花灯起源于明万历( 公元1573 年) 年间,距今约430 多年。那时的道口是卫河上的一个繁华的码头。李老九和张老芳等看到夜色下水中的船上,一片灯火明亮,波摇灯儿悠悠荡荡,随即产生了编舞的创作灵感。这两个人很可能是民间的“舞鲍老”,他们善于模仿傀儡的滑稽动作。宋代杨亿有一首诗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那时的民间也流行着一种“灯舞”,舞者十二人,每人手持二花灯,按节奏翩跹起舞,走出各种队形,多有所谓“三十六变”,如“双龙交会”、“倒连环”、“火龙戏海”、“鸳鸯阵”等。他们俩很可能吸收了这些“灯舞”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舞蹈风格。李老九和张老芳创作的这个“莲花灯舞”,并没有传下来什么“舞谱”。虽然我国在晚唐、五代时就已经有了记录舞蹈的“舞谱”,用“ ”、“摇”、“送”等词语记录舞蹈动作和队形。但是,那多为宫廷的做法,民间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这个舞蹈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主要靠代代老师的言传身教。原来舞者均为男性,传到现在,舞者已全部变成了十二个靓女,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现象。“莲花灯”在传承过程中,她的古风古韵是不会变的,但也多有修改和创新。

麒麟送子

 竹马舞是一种传统民俗娱乐舞蹈。该舞粗犷豪放、动作逼真,步伐骄健,大阵变化结构严谨,缓时銮铃叮咚似行云流水,急时战鼓轰轰如万马奔腾,显示其端庄高雅,再现了中原民众的淳朴民风。

   舞狮也叫狮舞,源于佛教,最早以“花会”形式出现,肇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乡村的房屋门口,桥头两侧、公共场地等尚分布着形态各异的石狮,人们以狮子为避邪之物、吉祥象征,并在敬神祭祖时,以舞狮习俗寄托丰收、太平的良好愿望。狮舞一般在正月或喜庆节日由狮子班达一特定组织进行活动。狮舞纯属喜庆性舞蹈,娱乐性、趣味性较强。历史以来,逢传统节日和地会活动,象征吉祥的狮舞是必不可少的

舞龙又叫舞龙灯。由七到九人手持撑杆举起长龙,在龙珠的引领下碎步起跑。舞龙过程中动作多变,有二龙戏珠、单龙戏珠、双龙绞尾、盘龙、蹿桌等舞法。夜晚的龙灯最为壮观,也最漂亮绚烂,三四丈长的两条火龙,如同条条亮光、道道闪电,在铿锵的战鼓声中尽情飞舞,穿、腾、翻飞,滚、戏、缠绕,将龙之王者风范演绎得淋漓尽致。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汉族民间舞蹈,亦指表演高跷时使用的木棍。高跷因舞蹈时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不等,舞者多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男女对舞,边舞边唱。高跷也可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高跷——醉关公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 ,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跑旱船

花篮

背阁抬阁是道口古会的另一大特色节目。背阁是将幼童架于成人肩背上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上层称“上装”,是三至六岁的幼童所装扮的戏曲人物;壮年汉子称“下层”,也要扮装;中节是捆在壮汉背上的铁制背架和固定幼童的支架,即为“阁”,三层组合共有4米高。抬阁是搭建在巨型架构之上的架子,由八人或十六人抬着走。背阁、抬阁中幼童所扮演的人物大都与大平调、京剧、黄梅戏等戏剧剧目相关,有敬德打虎、樊梨花征西、杨八姐游春、打渔杀家、水漫金山等。

吃喝玩乐

道口古庙会在晋、冀、鲁、豫、津的广大地区有较大影响,倍受欢迎,素有“东南西北都看遍,不如道口古会转一转”之说。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十大民俗经典名录;2008年道口镇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6月,“道口古庙会”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道口古会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千百来中国文化典型承载。在公元二零零七年,滑县道口正月古会就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到了二零零九年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里生根发芽,并且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根深地固,走出亚洲,走向向世界,为建设文化强国而贡献力量。

阅读 58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