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为引领老师们快速熟知新课标的变化,正确领会新地理课程标准,将新的理念落实到课堂实践中,2024年3月8日上午,高晓菊地理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一堂,会议由高晓菊老师主持,工作室成员分别主要针对寒假自学研修的七八年级下册的地理课程标准及解读进行分享交流。
来自王宝茹老师的分享
王宝茹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了地理新课标的阅读心得。她提到,地理作为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她认为地理新课标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更切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活需要。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王宝茹老师对比了2011版的课标,认为新课标的要求更加细致可行并且积极进行课堂实践,并与在坐老师分享了初步的实践结果,提出以后会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持续践行新课标理念。
来自梅寒雪老师的分享
梅寒雪老师从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到结合具体的例题出发,包括地理与语文、数学、历史、生物、美术等学科的融合,旨在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
来自宋丹丹老师的分享
宋丹丹老师认为新课程地理标准更加重视对宇宙和空间站的建设,引导学生重视对宇宙空间和航空航天事业的探索,以及对我国海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海洋强国战略的引领下,能够更好的保护我国的海洋资源和海域边界;引领学生关注时政,比如一带一路建设,主题公园建设,大湾区经济的建设,空间站建设等等;最后是学生对各种关系融合的认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融合和协调,把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中学会成长。
来自王盼盼老师的分享
王盼盼老师从地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利用教学工具、重视地理课堂上的思政教育、重视节约循环再利用、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来叙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格,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来自张丽丽老师的分享
张丽丽老师从认识中国部分内容上的变化,一、整合具有内在关联的内容,避免知识碎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地理环境,了解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提升综合思维水平;二、教学设计活动空间更大,要求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贴近生活,联系社会生活,适度拓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标上变化,一、将多条要求进行整合,能够减轻学生负担,二、强调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要将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的能力。三、强调户外考察,关注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来自肖月老师的分享
肖月老师从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认识”一词,以及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每一部分从课程标准、主要概念、条目解析、案例四个方面介绍。从中得到的启示,一、研读课标,二、注重地理名词解释,三、注重能力培养和方法总结。因此,这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
来自郜林洁老师的分享
郜林洁老师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体例变化、课程内容结构对比、“认识区域”部分课程内容主要变化情况、七年级下册基本内容框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变化、如何开展“认识世界——认识大洲”部分的教学、如何开展“认识世界——认识地区”部分的教学、如何开展“认识世界——认识国家”部分的教学等等方面来说明,主要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关注新课标的变化,这样才能把握教学方向和教学规律,有的放矢,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以及能力,师生共同成长。
探讨交流中,老师们认真聆听,仔细记录,将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在记录和思考的过程中,更加明确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如何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最后,由工作室主持人高晓菊老师做总结,她指出,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新理念、新思路、新内容,给地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鼓励老师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课标、领悟课标、实践课标,将新课标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地理课成为一门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
学无止境,愿我们因学习成长而聚,不负韶华,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