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双新实施工作,进一步增进区内化学教师对物质结构模块的理解,2024年3月7日上午,渝中区高中化学集智备课研讨活动在重庆市求精中学校举行。本次研讨的内容主题为“物质结构与性质”,区高二年级全体化学教师及求精中学全体化学教师参加活动,活动由区高中化学教研员肖莉老师主持。
课例展示
求精中学黎莉老师做《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课例展示。黎老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回顾了共价键、电负性、电子式及结构式等相关知识。接着,她让学生代表用摩擦的气球分别吸引水流和四氯化碳液流,学生观察到气球接近水流时,水流发生了明显的偏转。针对上述现象,黎老师结合水分子表面静电势图剖析水流偏转原理引出分子极性问题,然后她指导学生按照“画出分子结构——明晰分子中每个原子的电性——判断分子内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的思路确定分子极性。最后,黎老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推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分别对羧酸酸性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研讨
各校教师代表就本节课进行研讨。大家认为黎老师这堂课逻辑清晰,方法得当,特别是气球实验和结尾处的微波炉原理视频值得借鉴。有老师提到黎老师从控制变量的角度将卤素原子对羧基酸性的影响与卤化氢酸性强弱进行比较,正好回应了他教学中的困惑。但也有老师就该问题提出,在教学实践中突破物质结构模块某些“规律”“理论”的事实并不少见,如何处理理论与事实的关系成为教授物质结构模块的一大困惑。
考情分析
针对老师们的困惑,教研员肖老师和求精中学王勉老师结合本册教材的核心考点,分别以《物质结构与性质考点分析》《分子结构与性质教学反思》为题做专题发言。
肖老师首先就理论与事实的关系做出回应,她提到“尊重客观事实是第一位的,任何对客观事实的理论解释都是第二位的。当理论不符合事实时,就要发展形成新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原子参数、杂化轨道理论等都是人们为了解释客观事实,根据局部事实人为构建的概念与理论,因此上述概念与理论在应用中必然会出现“突破理论,解释不通”的情况,即理论的局限性。正确认识理论与事实的关系是正确理解化学学科的底层逻辑,教材第一章和第二章“整理与提升”均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接着,肖老师就原子结构、晶体结构两章内容的常考点进行详细分析。
王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别从“价层电子对与杂化类型判断”“电子对排斥力对键角的影响”“分子的极性”“键的极性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氢键”“分子的手性”“物质结构与有机性质紧密联系”七个方面展开,她用高考真题、大学或中学教材作为佐证材料,剖析了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认知盲点与教学误区,引发在场老师的阵阵讨论。
今年是进入新高考的第二年,也是物质结构模块成为必考内容的第二年,相信在全区高中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物质结构的理解会越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