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倡议书

幸福2016
创建于03-07
阅读 34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予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网络已经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密不可分,但网络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与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身处这个信息时代,很多人认为网络上发谣言不会查到,那就是发布谣言者的无知。

谣言的法律界定的什么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

谣言止于智者

01:59

        我们要遵守国家法律、坚持文明上网、抵制网络低俗、坚持“七条底线”、增强自觉抵制意识。坚持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坚决抵制网络谣言,不做传谣接力棒,时刻提醒身边人。

网络安全小故事

散布谣言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三种责任:一是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二是行政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三是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方面,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商业信誉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如果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法律依据有: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所以说,若散布谣言,公安机关可以依据上述规定对行为人进行处罚。

        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倡议书

         我们向全体师生及家长提出以下倡议:

         一、对网络传播信息要科学甄别,采编、发布、转载网络消息请选自规范平台、正确渠道,未经证实的消息不得上传或发布,更不得转发传播,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二、严禁道听途说,编发不真不实信息,对已编辑发布的信息要进行“回头看”,发现虚假信息要主动快速删除,消除不良社会影响。

        三、利用互联网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对通过网络发布、传播虚假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网信和公安机关将依法依规坚决打击、严肃查处,追究发布人、转发人的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提醒全体师生及家长,网络社会是法治社会,网络空间是法治空间,互联网信息传播有法有规可循,务必树立法治意识,增强辨别能力,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

                    

鲍官屯镇大迟庄小学

                                 2024年3月7日

阅读 34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