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方法多

莹莹
创建于2024-03-06
阅读 90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案例

       章女士又接到老师的电话了,老师反映的问题还是她的孩子上课坐不住,不好好听讲,总是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话。老师叫他的名字,提醒他看着老师、听老师说话,自己不要随便说话,但是他只能管住自己几秒钟。章女士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不但影响自己和小朋友上课听讲,还导致老师无法顺利讲课。老师再三打电话请家长注意孩子的问题。章女士为此也很头疼,她何尝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管住自己,可是跟孩子讲过道理了,也批评教育孩子了,却不见效,家长能有什么办法呢?

案例分析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广大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要想顺利和成功地做任何事情,几乎都离不开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它是人们学习、生活、做事、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而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很弱,不少孩子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得不好,渐渐出现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问题、学习问题,甚至心理间题与品德问题。所以,家长关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是抓住了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核心能力。

       但是成人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关注范围比较狭隘,主要是发现孩子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才发现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矫正孩子的问题也主要是从专心听讲这个角度进行。其实,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只是体现在上课听讲方面,也不是短期训练而成的,它需要孩子的一些基本身心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有效地发展。例如,为了实现目标而暂且控制当前需要的延迟满足能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积极等待能力,以及放弃原有的习惯与模式而适应现实需要的思维转换能力,还有孩子想到、说到便能做到的行为跟进能力等,这些“小能力”的成熟与发展,是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完善的基础。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培养这些关键能力,为孩子获得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打基础。

教育策略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情绪、行为和思想施加影响,适时地调整和监控自己,以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能力: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履行计划和遵守规则。也就是说,孩子经常在这五个方面得到锻炼,就能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这个能力的形成是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倾向,能经历多种情境而保持相对稳定,这些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是孩子具有良好做人与做事能力的基础。

一、延迟满足法

        延迟满足是为了他人利益或远大目标而延缓目前需要,是在困难面前克制自己的重要表现。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现,四岁是孩子发展延迟满足能力的关键期,如果家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抵制当前诱惑的能力,积累延迟满足带来的积极体验,会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孩子大声呼叫家长做某件事,在排除安全顾虑以后,家长可以先远远地答应着,但并不马上过来,等一会再走到孩子身边,明明知道孩子想要什么,还要问问什么事儿,等孩子说清楚了再与他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的延迟满足水平就是这么一分一秒在等待中增强的,而等待之后必然有结果,也使孩子对克服困难有了信心。

         在使用延迟满足策略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过度”和“不足”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延退时间过度,即对孩子的要求过于忽略,把孩子的等待时间拉得过长,以致挫伤了他的信心和信任;另一个极端是延迟时间不足,孩子稍有急躁情绪,家长就紧张地前去安抚,被这种策略调教出来的孩子内心比较脆弱,一个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使他难以控制自己。

二、积极等待法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某些场合比较弱,例如,在电影院等待放映,在飞机场候机,在电视机前等待少儿节目,小朋友排队等待,等等。凡是涉及等待的场合都将考验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一般情况下,孩子会有三种表现:一种是特别闹,拳打脚踢、活蹦乱跳的;另一种是坐着发采,虽然不惹事,但无所事事,这属于消极等待;还有一种是做一些有趣的小事情,使自己活跃而不喧闹,不会感觉到等待的漫长和无聊,这属于积极等待。等待的时光有时需要大人参与,引导孩子做些小游戏,而有的孩子自己也能想出办法、找到乐子,这样无聊的消极等待就变成了快乐的积极等待。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需要积极等待的情境,如果家长善于把握,就能为孩子提供自我控制的方法与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在等待的过程中先是自己不耐烦,然后面对不耐烦的孩子变得更加不耐烦,这时候反而要求孩子控制自己、静静地待着别闹。对于孩子来说,消极等待是最大的折磨,家长应该静下心来想办法帮孩子打发无聊的时光,培养孩子积极等待的意识与方法,进而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转换规则法

        自我控制需要孩子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的时候,能够抑制已有的想法和行,并根据新规则提出新观念并做出新行为。而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也不是临场发挥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或者一些相关游戏中逐渐习得的。

四、行为跟进法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不但懂得多,而且特别会为自己辩护,这就会给家长制造一些难题—孩子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却说得多做得少。

        这就说明孩子的观念已经到位,但是行为滞后,执行水平低于认识水平,这是自我控制能力弱的表现。这要求家长在孩子形成稳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之前给他施加一定的外在影响,不断促进孩子的行为跟上自己的思想意识,而不是总停留在只说不做的层面。

        家长的这种监督和帮助是促进孩子从他控走向自控的必经之路。因为孩子在获得自我控制能力之前,要先学会配合和接受他人的有益影响,家长为孩子提供一定的外在力量,有利于帮助孩子提高执行能力,达到言行一致。

五、小步前进法

        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发现问题之后,家长在重视的同时要采取小步前进的方法,为孩子制订科学合理的一系列行动目标。

       第一,与孩子一起确定一个明确具体的行为目标,不要定模糊抽象的目标,如“减肥”“认真听讲”“热爱学习”等。要把目标列成具体的事项,孩子是否达到目标就可以一目了然。

       第二,以渐进的方式达到最终目标,跨度不要太大,并把中间目标写下来,使自我控制落实到位。

       第三,确定积极的正面行为。当限制孩子不良行为的时候,家长就要引导孩子做一些代替负面行的正面行为。

       第四,避免外在环境的诱惑。当孩子的自我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减少外在不良环境的影响。

        第五,积极的鼓励与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需要家长持续不断的肯定与鼓励。

六、运动游戏法

         任何自我控制都要经过脑的管理与调控,也就是说,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即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兴奋与抑制的协调能力。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与脑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密切相关,所以,成人要为儿童脑的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自然成熟的基础之上做到自我控制。

众所周知,脑的活动是内在的、看不见的,但是脑的高级神经活动仍然需要通过丰富的、全面的外部活动来实现。科学的运动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生理发育与成熟,活动不足、缺乏运动会延迟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经常带孩子出去活动,甚至孩子在家里也总是不停地在活动,但是活动不等于运动。活动是自由随意的,运动则要求孩于接照一定的规则完成一系列的活动,需要孩子用脑去协调手、眼、脚以及全身的动作,在同一时间内控制一些身体器官做一些动作,又控制一些身体器官不做一些动作,在这个过程中,脑的协调控制能力得到了提升。

七、亲子关系法

       自我控制是孩子内在的自我力量,而不是外在的他人力量。研究发现,权威型家长有助于孩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而专制型和放任型家长不利于孩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因为专制型家长在教养方式上依赖惩罚,惩罚可以暂时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不利于孩子内化家长的教导,孩子是慑于家长的严厉才被动服从的,一旦缺乏家长的管教与控制,孩子就不再对自己加强管理。放任型家长则对孩子缺乏约束与教导,孩子的规则意识建立不起来,自然随意妄为,自我控制能力便无从谈起。

        权威型家长既教导孩子,又鼓励孩子发展独立性,亲子之间交流、沟通和商量的机会比较多,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内化家长的教导,遇到困难、犯了错误不害怕、不逃避、不撒谎,而是坦然接受现实、积极接受帮助、主动调节自我,因此容易成为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

绘本推荐《自律》

04:33
阅读 90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