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读书能致远,腹有诗书文自华。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实验中学2022级生物组开展了全体教师的读书活动。
冯宗益老师:《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集三十余年教育实践经验所著,为20世纪业界经典之作。
苏霍姆林斯基所设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这和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非常相似。除此之外,他还提到“德育要渗透到教学中”,这个观点亦和我国现行新课标强调的“三维目标”有相通之处。因此,尽管距该书首次出版已过去四十多年,在此期间,国外的各种思想教育模式潮水般涌入中国,本书仍然被全国的中小学教师当作从业入门级宝典。
在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阅读过这本书,如今重读,我依然从中获益匪浅。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输出的观点包括“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之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基础教育阶段对儿童而言,几乎可说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强化学习阶段。而性格处于形成阶段的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同时又充满活力和潜力,亟待恰当的疏导,以满足其方方面面的求知需求。因此,老师需要关爱学生,理解童年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对他们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都是可以教育的。我们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的一切天赋和才能都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关爱学生是老师最高的职业道德。这种爱是一种对教育事业,教育理想的爱,是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老师们只有拥有这种感情,才能相信每个学生,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才。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我们的奖励机制不仅奖励优等生,我们也奖励进步的学生,我们不仅鼓励和表扬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同时也鼓励和表扬愿意在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特长和才华的学生。我始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有潜力的,应该被看见的。
相信老师们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犯错的学生,老师们也会采取一些简单的惩罚措施,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常的教育是与惩罚无缘的,因为当我们用外界惩罚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教育,“而没有自我教育,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来源于良心的推动力,当我们惩罚他的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已经得到了惩罚,自己也就无需再去反思了。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在正常的教育中,学生对自己的一些轻微的过错感到内疚时,便已受到了良心的谴责,老师们也可以适当谅解。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也不建议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总去向家长“告状”,因为“只有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请求或要求任何人来管束和制服孩子,他才会对你敞开心灵”。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来赢得学生的爱戴,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我们,对我们诚实和坦白。
书中能引起启发和思考的建议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推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提到要热爱阅读和终身读书,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寄望,更是对教师的要求。请记得,只有当我们在阅读当中获得正确、丰富、通达的认知,我们才能对学生的思想持续产生正面影响。
宋淑敏老师:《朱正威先生文集》
一节课中,创设好的课堂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发深度学习。如何创设情境?近,日读人教社组编的这本《朱正威先生文集》颇受启发,想到自己这几年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惑,读完这篇文章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朱老师说:“新课伊始,最重要的应该是回顾上一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着怎样的联系,在温故的基础上习新。”堂堂这样做,就是在时时帮助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或架构,或者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在真实的课堂中,特别是优质课公开课等观摩课上,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这一点,重大锣鼓另开张的现象比比皆是。朱老师在书中举了一例,执教初中生物课《细菌》这一节时,如果从上一节的探究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汇报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为什么这么广?这和它们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形态结构有什么关系?这个导入不仅很自然,也会有很多学生课堂生成的精彩。但很多老师往往认为这样的导入没有新意,用花哨的图片、视频等新奇的方式导入,反而很不自然。从已知引向未知,以旧知为基础构建新知,应该是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的基本方法。温故而知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教育精华不能丢。
除此以外,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用最熟悉的社会生活、生产、发展中的诸多有关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也是非常不错的。想到了近期和伙伴探讨的“光合呼吸作用”的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当时在“做碳达峰碳中和宣讲员”和“农作物如何增产”两个项目情境中摇摆不定,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的情境比“增产”的情境更“高大上”一些,如今想来,这种想法错了,因为“碳达峰碳中和”的项目情境虽然贴合目前的国家号召,但显然离六年级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远了,所以,在设计一节课中务必不能舍近求远,不能猎奇,选取离孩子们生活经验近的,在孩子们认知范围之内的,才是好的。我想,研究孩子,留心生活,才能备出好课。
朱老师还提到:“选取科学史上重要事例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也是常用的方法。但使用时也是有讲究的,比如时机要选对,教师自己要对科学史的来龙去脉要先搞清楚。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不能只讲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而不讲达尔文这些真知灼见是如何形成的,否则自然选择学说就成了干干巴巴没有血肉的东西。读到这里,我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让人觉得干巴的这种感觉?原因应该就是老师也仅仅是读课本,课外阅读的太少的缘故吧。所以,教学生读书老师自己首先要多读书。
如何创设好的课堂情境?朱老师我的启发是:创设情境宜自然不刻意;宜熟悉不陌生;宜质朴不花哨。朱老师还提到一个细节:不要还没开始上课,黑板上就已经写上了今日的课题。读到这里,我笑了,想想这样的错误自己也曾犯过,那时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如今想来,还是教学观没有转变的缘故。“节约时间”是站在自己教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们学的角度思考。想到这里,我想说:课堂只是外在的技术,而课堂之道应在于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当一切站在学生立场思考问题时,好课便会诞生。
许芳老师: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说实在的,刚开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似懂非懂。静下心来,认真拜读,才体会到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精髓,不由得对这位教育先行者产生深深的敬意。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张娟老师《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老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是每一位新入职教师的必读数目。24年寒假期间,我再次阅读了这本书,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尽管时代在进步,教育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一样。再次阅读仍然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王秀萍老师:《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书中所讲的是该博士发现的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阅读这本书也让我学到很多。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暴力沟通指的是语言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语言伤害性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也更持久。生活中大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这些被长期忽视的语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沟通就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带来的伤害性很大。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沟通呢?首先,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第二,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未细心观察上解读为批评指责。人们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对方。比如,他是个懒惰的人,这就是评论;他是个四五天都不出门的人,这是观察。有人认为他不经常出门就认定他是懒虫,但未曾细想,几天不出门的人就是懒人吗?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于人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表现。第三,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第四,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效的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第五,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进行相应的放松,比如听音乐、跑步,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
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所以我们要提升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我们才会学会表达感激。当然,这不是为了改变自己来迎合世俗,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和感受,帮助我们在倾听的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系。
谢海艳老师:《给教师的建议》
从教十年,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神奇的书,只要用心研读,你会发现,在教学上遇到的许多问题与困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而苏霍姆林斯给教师的一些建议与思考,也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推敲。书中有一段话,我感触很深:课堂得令人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让课程变得有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要不断学习,用心备课。而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我们要想带领学生走的更高更远,就不能只局限于已有的学科知识,我们更应该全面地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观念,让自己各方面的储备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与学生有效的沟通,新一代的学生已经不同于之前的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作为生物老师,我们要带领学生观察生活,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出色的公开课,课后一位教师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总的来说,对每一堂课,我都是用終生的时间来备的。”这段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用心备课,用生活的点点滴滴,全面,规划性地备课,需要我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
真正地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你对他们的点滴关爱和付出,他们都会明白,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給子他们爱和尊严。现在,我试着用赏识的眼光,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分数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们的进步欣喜。我也将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让学生知道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欣赏和肯定,看到了他的努力和进步。
崔梅静老师:《我从未对人生如此眷恋》
01.幸福就是要好好地活,有趣的活着任何人的相遇,就是小小的涟漪,缓缓地散开。本书第一章收录了史铁生、季羡林、林徽因等作家的散文。他们以独特的眼光看世间万物,用文字表达他们对人间亲情、友情以及对人间的眷恋之情。比方史铁生,他在最意气风发的年纪双腿瘫痪,一生都是在与病魔抗争中度过的。他坐在轮椅上,思考人生,思考万物,思考生与死。在看似山穷水尽的境遇下,依然热爱着世间万物。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以及他对世间一切的感恩之情,他睿智的言辞,想一束光,照亮我们的心。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无论生活是什么样的,他都是我们所能获得的至高之福。所以我们不但要好好活,还要有趣的活着。
02.幸福就是平凡的人间烟火味
人间烟火味最抚人心,在烟火氤氲里,品咂着亲情酿酒就的温暖。
逢年过节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厨房里热气喧腾,案板上的切菜声,炉膛里烟火缭绕。这种热闹场景别有一番乐趣。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一文,即像一段美食节目,又像一篇人间故乡词话,顿时融化了多少游子的心。故乡情,在就在这烟火气里延续。提起汪曾祺先生,大家常联想到他那平静中和的处世态度,眼前浮现出一位“可爱老头”的形象。他似乎总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一句 “生活,是很好玩的”。其实汪曾祺这一生历经坎坷,经历过困苦,也曾因工作无着念及轻生。在“爱吃爱玩”之外,除了美食滋味,我们还能从他的文学作品中读到一个爱生活、潇洒自在的人生态度。使我们从他的文字里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烟火气。
03.幸福就是花花草草人间路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眼下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徜徉在林间小道,或陶醉于山野乡村,放慢脚步,远离喧嚣,感受大自然不一样的美,也独有一番滋味。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看阡陌之上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轻爽而浪漫。一束束、一丛丛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的陌上花,简直就是为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而开落。抚摸陌上娇嫩而以顽强的花朵。陌上花开缓缓归,这不仅意味着悠闲、诗意,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心灵在恬静的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我们眷恋人间,是人和人更广阔、人和世间万物的联结。写在最后:这本散文集,无论是描绘亲情还是美食都尽显作者对世间的爱,世间的一切人和事,以及花草树木皆令人眷恋。
清晨听鸟鸣,雨落时可推窗看落叶缠绵,让每个日子都带着青草的香味,哪怕在无月的夜色里,依然寻觅一点星光,照亮心房。在长长的一生中,领悟爱的温暖,让明媚迎来希望,撷取一份善暖,让心起航。
薄童洁老师:
在翻开《不抱怨的世界》的那一刻,我并未预料到这本书会对我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连山用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关于抱怨、感恩和改变的世界。
这本书以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为线索,展示了从抱怨到感恩,再到积极行动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抱怨的无力和负面影响,如何阻碍我们的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婚姻生活。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感恩的力量如何转变我们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可能。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抱怨心态的深入部析。连山不仅仅指出了抱怨的危害,还提供了从抱怨到感恩的转变路径。这一路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断地实践和体会。
《不抱怨的世界》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状态。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抱怨的负能量对自己和他人没有任何好处。改变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外在动力,有时候,改变只是一个微小的内在决定。
连山的文字简洁而有力,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生活的书。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从抱怨中解脱,如何用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总的来说,《不抱怨的世界》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它不仅仅提供了关于生活的深刻洞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让我们学会放下抱怨,拥抱感恩,活出更加积极和充实的生活。
阅读,是一座灯塔,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阅读,是一缕阳光,为我们照亮人生的旅途;阅读,是一位向导,帮我找到智慧的源泉。深闻书香,让我们都能成长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