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指出: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以培养幼儿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感。我园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课程活动,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植下传统文化的火种,伴随着他们茁壮成长。
节气·新知
惊蛰——节气知多少
惊蛰,古称"启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蛰,即动物潜伏冬眠。古人认为是春雷惊醒了昆虫,此节气也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
仓庚,即黄鹂,黄鹂鸣叫,动物开始求偶。
三候:鹰化为鸠
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只有斑鸠飞出来,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意为春气温和,连鹰都变得像斑鸠一样温柔了。
惊蛰习俗
惊蛰·吃梨
惊蛰有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惊蛰·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惊蛰·打小人
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因此大家都要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去“打小人”。
识惊蛰 诵春归
春雷响,万物长。在这复苏与新生的季节,老师们研讨并制定了惊蛰节气方案,带领孩子们走进惊蛰,感受时间与生命的轮转循环之美,探寻节气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通过谈话活动、图片讲解、播放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了“惊蛰”节气的由来和习俗文化,进一步感受了传统文化节气,加深对“惊蛰”节气的认识。
画惊蛰 绘春意
在这草木勃发的节气,孩子们在实践中品味着惊蛰节气的民俗文化。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心中的美妙画卷,诠释一种别样的春暖花开。继续探寻惊蛰的秘密,寻找春天的发现。
惊蛰节气中的气候还是比较干燥,忽冷忽热变化大,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子可滋阴润肺,助益脾气的功效, 缓解咽喉疼痛口干,吃梨润肺效果好。
品惊蛰 乐生活
春之蛰动、处处逢春,
一切美好悄然发生。
在感知节气变化的过程中,
小朋友们沐浴着传统文化洗礼,
聆听着民俗的声音,
传承感受中华文明的力量。
节气流转,时令更迭,
让我们继续探寻自然的奥秘,
体验自然的神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