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今天(5日)10时23分
迎来惊蛰节气
此时节,数九将尽,大地回春
蛰伏了一冬的小动物们纷纷出动
尽情享受和风暖阳
春天的气息越发浓了🌱
节气特点
3月5日,迎来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一个“惊”字,把这个时节的独有特点与生动景象,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春雷响起,蛰虫惊醒,天气转暖,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农家告别了农闲时期,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写得好:“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节气三候
一侯,桃始华
惊蛰节气时草木绽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的绽放就是春天的开始。
惊蛰时节,阳气发陈,万物始生,明媚之气充溢天地。宇宙有心,天地有灵,便将这明媚的天地之气,和这万般的春情,集于桃花一身了。
“桃花依旧笑春风”,是惊蛰之春最美的风景,又何尝不是生命对春天最深情的眷恋?在“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日子里,风含着情,水含着笑,天地明媚,万物复苏,行走于春阳之下的人们,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花一样舒展畅达。
二候,仓庚鸣
仓庚即为黄鹂,也被称为“告春鸟”,“春日载阳,有鸣仓庚”,黄鹂叫声婉转清脆,最早感知到春天来到的气息,迎着融融春光,在枝间尽情地鸣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仓庚鸣”的解释是这样的:“庚亦作鹒(gēng),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
此番论述,表达的是一个十分鲜明的观点:古称仓庚、又称黄鹂的这个在阳春三月初出的鸟儿,这个披着一身金衣在春之彩中鸣叫的鸟儿,是春阳清新之气的产物,它的名字就叫“清新”。
关于“仓庚鸣”的描绘,“诗圣”杜甫的《绝句》堪称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推窗望去,两只黄鹂鸟在刚刚生出翠绿的枝条中翻飞鸣唱;抬眼望,春天青蓝的天空中,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翔。春之美好,尽在一眸之中。
三候,鹰化为鸠
鹰化为鸠是神奇的物候现象。
鸠,就是布谷鸟,亦称大杜鹃,古人也将鸠作为斑鸠类的总称,这些鸟与小型的鹰有着相似的外表。杜鹃、斑鸠和鹰都是迁徙类动物,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杜鹃、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而来的。
这具有童话色彩的物候变化,正是古人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
传统习俗
1.吃梨
"惊蛰吃梨"是民间流行的习俗,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且惊蛰时节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吃梨有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2.蒙鼓皮
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是响雷。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于是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部分地区会有惊蛰这一天祭祀雷神的习俗,惊蛰一声雷唤醒万物,人们祭祀雷神也是希望雷神能够唤醒万物,让人间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3.爆炒黄豆
在一些地区,惊蛰这天会爆炒黄豆。首先将大豆浸入盐水中,然后除去水分以沥干水分,然后在锅中翻炒。黄豆在锅中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就像是害虫在锅中遭受煎熬时弹跳的声音,意味着消灭害虫。
惊蛰诗词
《惊蛰》
唐.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
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
禽兽虫豸倒乾坤。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同学们,在这个清新而充满希望的时节,就让我们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去寻找那些闪耀着春日光芒的美好事物吧。
春天到了,祝你不辜负每一场花开,终迎属于你的绽放!
编辑、初审:宿晓阳
复审:郝焕华
终审:郭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