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素珍
一、问题的提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党的二十大提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特殊教育在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部署位置更加凸显。实施融合教育是促进有特殊需要幼儿身心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萨拉曼卡宣言》(The Salamanca Statement)以来,融合教育成为特殊儿童享有受教育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得到了极大的重视。2017年国务院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并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大力推进融合教育,逐步提高残疾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关注融合教育质量的提升。并明确提出县级人民政府连同有关部门应当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招收残疾幼儿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下文中将其简称为《纲要》)还强调“幼儿园的教育是服务于全体幼儿的,要考虑到所有幼儿的情况,包含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支持” 。其中普通幼儿教育机构也应当接收可以适应机构生活的残疾幼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的第3章第22条也有明确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都支持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幼儿,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已将学前融合教育置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特殊儿童能否在幼儿园获得合适、有效的教育和指导,与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幼儿园教师密切相关,其融合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集体活动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在此过程教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幼儿传递知识技能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教师同时面对对数名幼儿施教,特殊幼儿由于自身障碍在集体教育中有其特殊的教育需要,那么教师在开展集体活动课时,如何分配自己的关注、如何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支持,成为目前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主要议题。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本研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清远市有特殊儿童融合的某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了解教师与特殊幼儿的互动现状,分析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殊幼儿的教育需要是否得到支持,梳理出典型问题,再探讨,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进而改善特殊幼儿在幼儿园融合教育支持。
2.研究内容
第一,使用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行为观察记录表,观察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情况。第二,分析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存在问题。通过观察特殊儿童与教师在不同主题的活动中的互动行为事件,记录特殊儿童在互动中表现出的各种行为特征,如互动行为、互动的情感特征、互动的反馈和互动的结果等,以此作为分析特殊儿童与教师在互动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行为的原因。第三,提出建议。尝试性提出促进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质量提升的建议。
3研究对象
(1)幼儿园基本情况
本园先有23个教学班,幼儿总人数850人。我园招收入园没有面试,允许招收特殊儿童。幼儿园现共有特殊儿童11名,分别随机安排在小中大班的9个班级。
(2)幼儿园特殊幼儿的基本情况
在园一共有11名特殊儿童,残障类型可以分为自闭症5名、学习障碍4名、智力障碍2名。
本次观察的三名特殊幼儿分别为:小中大班三位自闭症幼儿
特殊幼儿具体情况见下表:
本研究采用分参与式观察法,使用《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行为观察记录表》《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频次记录表》观察记录教师和特殊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互动情况。在进行自然观察及访谈的过程中,研究者尽量不打扰互动的正常进行,以此减少对互动造成的影响。
(1)观察的内容与记录方式
观察的内容:特殊幼儿在班级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与教师互动情况。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互动行为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我们一般将主动发起互动行为的人称作施动者,接受互动行为的人称作反馈者。
在本研究的互动行为观察中,一次完整的互动应该包括,施动者发起互动,反馈者反馈至少一次及以上反馈信息,可是(语言、动作、表情)。若互动行为出现他人干扰,则视为此次互动结束。记录的方式:本研究采取事件取样的方式。每个特殊儿童进行编码后,对其与教师之间的发生的互动行为观察 30分钟,观察者采用白描的方式详细记录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发生的背景及整个互动事件的持续过程。当如果出现某个互动事件的时间超过 30 分钟,那么将观察时间延长直至完成互动为止。
(2)观察的时间安排
本研究观察为期一个月。一周五天,每天小班、中班、大班各选取一名特殊儿童进行观察,每个孩子观察时间为 30 分钟,每个孩子观察 3 次。
三、资料的处理和分析
本研究采用量化和质性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和观察案例分析。
量化分析采用SPSS20.0 统计软件建立的数据模板进行数据的录入,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所设定的分析维度,对观察资料结果进行处理分析。
质性分析是结合相关案例对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进行动态、全面地描述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还原在幼儿园中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的真实情况,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持续过程进项详细完整的记录与分析,从而有助归纳于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的有关结论。
四、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结果的分析
(一)教师发起互动行为结果分析
1.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现状
通过统计观察记录表和互动频次记录表,共观察239个教师和特殊幼儿互动行为事件,将观察数据整理得到表4-1,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参与式观察法,使用《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行为观察记录表》《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频次记录表》观察记录教师和特殊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互动情况。在进行自然观察及访谈的过程中,研究者尽量不打扰互动的正常进行,以此减少对互动造成的影响。
(1)观察的内容与记录方式
观察的内容:特殊幼儿在班级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与教师互动情况。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互动行为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我们一般将主动发起互动行为的人称作施动者,接受互动行为的人称作反馈者。
在本研究的互动行为观察中,一次完整的互动应该包括,施动者发起互动,反馈者反馈至少一次及以上反馈信息,可是(语言、动作、表情)。若互动行为出现他人干扰,则视为此次互动结束。
记录的方式:本研究采取事件取样的方式。每个特殊儿童进行编码后,对其与教师之间的发生的互动行为观察 30分钟,观察者采用白描的方式详细记录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发生的背景及整个互动事件的持续过程。当如果出现某个互动事件的时间超过 30 分钟,那么将观察时间延长直至完成互动为止。
(2)观察的时间安排
本研究观察为期一个月。一周五天,每天小班、中班、大班各选取一名特殊儿童进行观察,每个孩子观察时间为 30 分钟,每个孩子观察 3 次。
三、资料的处理和分析
本研究采用量化和质性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和观察案例分析。
量化分析采用SPSS20.0 统计软件建立的数据模板进行数据的录入,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所设定的分析维度,对观察资料结果进行处理分析。
质性分析是结合相关案例对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进行动态、全面地描述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还原在幼儿园中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的真实情况,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持续过程进项详细完整的记录与分析,从而有助归纳于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的有关结论。
四、教师与特殊儿童互动结果的分析
(一)教师发起互动行为结果分析
1.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现状
通过统计观察记录表和互动频次记录表,共观察239个教师和特殊幼儿互动行为事件,将观察数据整理得到表4-1,
从表4-2可知,教师发起互动行为次数最多的是约束纪律共101次,占互动事件总额的百分之49,其次指导活动、照顾生活。
从表4-2可知,教师对不同特殊幼儿的互动行为是不一样的,但均约束纪律都是占比最重的,说明特殊幼儿在幼儿园融合,教师需开启更多互动行为来维持班级正常教学秩序。
在教师发起的208起互动行为事件中,接受互动行为的结果占比较高,达到总额的百分之83,可见幼儿是能够接收到教师的互动指令并理解,做出回馈的。
3.教师作为施动者是互动行为方式的总体情况
我们将互动的行为方式按表情、语言、动作来划分,观察到的结果统计如表4-3所示:
从表4-3,可知,教师发起互动行为的方式数据由高到低分别是是语言、动作、表情。由此可见教师在与特殊幼儿互动时采用最多的方式是使用语言,很少使用表情。这有可能是因为特殊幼儿很难接受到教师的面部表情的指令,教师使用语言互动较为有效。
4教师作为施动者互动行为的性质
我们将教师在与特殊幼儿发生的互动行为性质分为:进取、畏惧、平和。
由表4-4可知,教师在与特殊幼儿互动时,互动事件最多的是中性的。在此可以看出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对特殊幼儿的接纳与耐心。在融合教育中,能够结合特殊幼儿不带鲜明的感情色彩的沟通,更多的表现出温柔、亲和、喜爱的正向情感。
特殊幼儿给与教师互动行为的反馈多表现为平和,很少出现畏惧情绪。
(二)特殊幼儿发起互动行为结果分析
1幼儿作为施动者时互动主题的分布情况
特殊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事件主题,本研究采用采用刘晶波老师的《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一书的师幼互动行为主题分类:寻求指导与帮助、请求、告状、寻求关注与安慰、发起见解、询问、帮助教师做事、共同游戏、表述情况9种。具体统计见:表4-5
由表4-5可见:特殊幼儿主动发起的互动事件主要发生在寻求关注与安慰,占互动事件总额的35%;排在第二位的是寻求帮助与指导,占互动事件总额的26%。特殊幼儿开启的互动事件中,教师多数采取的回馈是接受。
2幼儿作为施动者时互动方式的分布情况
由表4-6可知,特殊幼儿发起互动事件采用最多的方式是动作,这有可能是因为特殊幼儿语言发展相对落后,语言能力较弱,幼儿在有互动意愿是更多的采用动作表达。
3幼儿作为施动者互动行为的性质
我们将特殊幼儿与教师发生的互动行为性质分为:进取、畏惧、平和。
由表4-7可知,特殊幼儿主动与教师发生的互动行为中最多的是平和的,然后是进取的,很少出现畏惧行为。
(二)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与特殊幼儿互动的存在问题分析
1互动中教师与特殊幼儿的地位不平等
在教学中,教学互动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发起互动完成的,双方都是互动的主体。从上述内容可知,特殊幼儿在融合教育集体教学的互动行为主要是有教师发起的,239次互动事件,208次是教师作为施动者,主要发起的。同样作为集体教学活动主体的特殊幼儿,作为施动者,发起互动行为才21次。可见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和特殊幼儿的主体地位不均横,严重倾向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了集体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掌控者。
2师幼互动中纪律约束过多
在融合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纪律约束,维持课堂秩序。特殊幼儿由于自身障碍情况,可能会存在自控力差、多动等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从上述内容可知,约束特殊儿童的纪律在整个互动总额占比较高,几乎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观察者发现,教师有时并不会停下来,真正弄清楚特殊幼儿出现扰乱课堂秩序行为要表达的真实需求。当然,教师由于班级幼儿较多,不可能单独停下来关注特殊幼儿的个人需求,而影响集体教学。
3师幼互动过程中情感交流稍显不足
从上述内容可知,教师和特殊幼儿主要互动方式是语言活动,表情互动很少。《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幼儿教师和幼儿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在感情上也存在很强烈的依恋关系,如同父母等亲密监护人。给予幼儿正面积极的情感交流,帮助教师和特殊幼儿营造愉快的互动氛围,有利于教师对特殊幼儿进行指导,从而促进特殊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4师幼互动中幼儿言语行为较少
从上述内容可知,幼儿发起互动行为主要方式是动作,很少使用语言。师幼互动中幼儿言语行为较少,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教师与特殊幼儿之间已经非常熟悉,很多时候不用说,教师就能知道特殊幼儿表达的意思。二是互动时等特殊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间过长,幼儿教师为了推进集体教学活动的进度,不想浪费等待特殊幼儿。
5教师缺乏与特殊儿童互动的技巧
特殊幼儿在融合环境中参与集体教学活动是需要满足其特殊教育需求的。但由于环境、教师精力有限往往会忽视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向普通幼儿一样被对待。教师往往使用普通幼儿一样的互动方式,忽视了特殊幼儿的特殊教育需求。
五、建议
1.幼儿园具有融合教育理念,接纳特殊幼儿的融入,向相关部门要求配备特殊幼儿随班就读所需的特殊教育设备。合理安排师资比、特殊儿童安置比例,优化幼儿教师工作量,科学合理安排幼儿教师工作,使其能够有时间精力为特殊幼儿提供特殊教育支持。组织幼儿园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质,具备特殊教育理念。
2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自身的融合教育素质,构建科学的“特殊幼儿观”,接纳、平等对待特殊幼儿。
3加强家校合作,营造融合教育发展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