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此时,天气逐渐回暖,春雷始鸣,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小动物被雷声惊醒,纷纷出土活动,故而得名“惊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惊蛰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调整生活习惯。惊蛰时节,大地开始苏醒,万物生机勃勃,春耕备耕工作逐渐展开。此时,农民们开始忙于播种、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期待着一年的丰收。
通过视频小故事 宝贝们和老师一起去探究 “是雷声惊醒了小虫子吗?”
传统习俗
吃梨
在人们的观念中,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俗话说:“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宝贝们自己动手给大自然添上漂亮颜色的衣服👔
惊蛰节气过后万物复苏,虽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却也是各种细菌病毒活跃的季节。因为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