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我知道
安全教育小常识
温馨提示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保护孩子安全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教育幼儿园送上以下贴心建议:
01消防安全科普知识
1.向幼儿讲解和宣传安全常识,让幼儿懂得玩火、玩电、玩水的危害,以防止意外事故。
2.了解消防栓、灭火器的用途,知道幼儿园的安全通道出口;教育孩子养成到公共场所注意观察消防标志和疏散方向的习惯;知道各种报警电话,懂得如何报警。
3.看懂消防安全标志认识消防标志,什么是安全出口,什么是疏散的方向,哪些东西不能玩,哪些东西是危险品。
4.掌握正确逃生方法正确的逃生方法:火灾发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嘴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掌握火险自救的基本常识,遇到火灾时要沉着、冷静,不要慌乱,按照正确的逃生方法,尽快避险逃生或等待救援。
5.消防安全“四懂四会”懂得火灾的危险性,会报警;懂得火灾的预防措施,会使用灭火器;懂得火灾的扑救方法,会灭初期火灾;懂得火灾的逃生方法,会逃生。
02 防电诈小知识
“四个不”
1.不轻信。遇事冷静,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多思考、多商量,不轻信陌生人。
2.不泄密。不透露个人身份信息、支付密码、验证密码、金融信息严格保管。
3.不汇款。陌生人提到转款、汇款必须核实。
4.不刷单。不参与任何与“刷单”相关的事情。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
六个“一律”
接到陌生电话,只要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谈到中奖,一律挂掉;谈到“电话转接公安局、法院”,一律挂掉;所有短信,但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微信里不认识的人发来链接,一律不点;一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03 防溺水
防溺水应避免的危险地段
1.避免去近几年有人挖(采)沙的河道游泳;
2.避免去水库主干渠游泳;
3.避免在危险地段推拉玩闹、清洗衣物、打捞物品等;
4.避免雨中、雨后在河道、湖塘、井池边行走,避免雨中单独过桥(渠道、堤坝等);
5.避免去不熟悉水域游泳;
6.避免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游泳,如正午暴晒期间、高温季节、天气多变时刻等;
7.避免到深水区、冷水区游泳;
8.避免到污染严重、水质差的水域游泳。
防溺水自救知识
1.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2.放松全身,让身体飘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
3.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4.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04 春季流行性疾病
流感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极易造成传播流行。
新冠病毒感染
感染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感染后主要症状有发热、畏寒、干咳、乏力、肌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腹泻等。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感染后会引起病毒性胃肠道疾病,也就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该病主要以“粪-口”传播为主。人感染诺如病毒后,主要表现为呕吐和腹泻,其中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很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造成传播流行。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的,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特征性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高发,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人群为15岁以下儿童,其中5~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以飞沫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衣服、玩具或公共用具传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是腮腺炎疫情的主要发生场所。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是水痘的高发季节。儿童和青少年容易感染发病。水痘的传染性很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水痘潜伏期一般是接触病毒后2周左右。患者在发病初期可出现发热、不舒服、厌食和头痛症状。
05 食品安全
(1)保持清洁
●勤洗手,拿取食品前后要洗手,准备食品前后也需要洗手,便后要洗手。
●餐具厨具要清洁,冲洗餐具、厨具用流动、安全的水进行清洁,并定期进行餐具厨具消毒。
●厨房环境要清洁,避免虫鼠等其他动物进入厨房或者接触食物。
(2)生熟分开
●生的肉、禽、海鲜等需与熟食分开。
●处理生的食物要用专门的器械和用具,生熟分开使用。
(3)食物要彻底做熟
●烹调食物时应煮熟、煮透。正确的烹调方法和适当的烹饪温度,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有害微生物。
●再次食用时要彻底加热。
(4)保持食品的安全温度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超过2小时,所有熟食及易腐烂的食物应冷却至室温后,及时冷藏。
●即使在冰箱,也不能过久地存储食物,避免滋生过多细菌。
●冰箱应该定期进行清理,保证冰箱内的清洁。
(5)保证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有益健康的食物,并进行适当的清洗削皮,以降低风险。
●食物制作过程中,使用安全的水,包括清洗蔬菜、加工食物、清洁烹饪餐具,以及保持手部卫生。
●不吃超过保鲜期的食物。
食品安全购买须知
1.注意看食品包装包装是否严密无损、商标内容完整,品名、厂名、厂址、净重、主要成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清晰可见,注意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
2.看食品的色泽,产品色泽应与品名相符,若其颜色过于鲜艳,失之自然,就有可能是添加了过量色素所致,不要购买和使用。
3.看散装食品经营者的卫生状况,注意有无健康证、卫生合格证等相关证照,有无防蝇防尘设施。
4.看食品价格,注意同类同种食品的市场比价,理性购买“ 打折” “ 低价” “ 促销” 食品。
5.教育孩子做到不买无证摊贩的食品,不买无商标或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单位、无保质期等标签不完整的食品;不到无证摊点、快餐店、小店购买食品或用餐。
06 交通安全须知道
1.等候公共交通工具时,文明排队、有序等候。
2.不随车奔跑,不追逐赶车和不大声喧哗,不将手、头等伸出窗外。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要文明礼让,先下后上,尊老爱幼,主动让座,不在车厢内大声喧哗、追逐嬉戏。
4.乘坐私家车时,小朋友不得坐在副驾驶上。
5.父母不得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避免发生意外。
6.骑电动车严格遵守“一盔一带”交通安全。
07 防欺凌
01、家长应该怎么做
1.家长要有和孩子交流的好习惯:无论工作忙累,都应该和孩子交流。
2.倾听注意细节:和孩子交流要注意从习惯上防微杜渐。
3.家长需要注意孩子情绪:可能孩子不会什么事都告诉你,但是孩子情绪一般直白。
4.让孩子记住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他遇到问题,遇事要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告诉自己(紧急时应该求助当前能求助的人,但之后马上应该联系父母)。
02、学生应该怎么做
1.首先应该知道求助:求助应该根据当时情况求助能求助的人。比如老师,警察,甚至路人。然后马上和父母联系。
2.正确择友:选择朋友其实也等同于选择人生。对于一些人和事物事情应该具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不去盲目受一些诱惑的侵蚀。
08 汛期安全
什么是汛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季节性水位上涨的时期。
什么是防汛
预防和缓解洪水灾害以及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和防洪工程运用中所开展的相关工作。汛,意为江河,湖泊及其他水域季节性或周期性涨水。
暴雨预警信号等级划分?
蓝色预警: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黄色预警: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橙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红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汛安全小知识
1.关门窗,家中宅
2.低洼地,断电源
3.电线落,速报警
4.遇水淹,登高地
5.离河道,防山洪
6.地下通道请绕行
7.沿墙走,防跌倒
8.雨雾灯,车慢行
【如果车辆不慎在积水中熄火怎么办?】
可再试火,但是只试火1次。如果积水太深,不要在车内停留,要前往安全的地方寻求帮助。
9.有危险,找警察
09 用电用气安全
用电安全知识
1、请勿超负荷用电。电线不能乱拉乱接,空调、烤箱等大容量用电设备必须使用专用线路,不同时使用大功率电器,以免线路超负荷引发火灾。
2、选用合格的电器,不使用假冒劣质和“三无”电器、电线、线槽(管)、开关、插头、插座等产品。
3、请对规定使用接地的用电器具的金属外壳做好接地保护;不要忘记给三眼插座的插座盒安装地线;请勿随意将三眼插头改为两眼插头。
4、擦拭灯头、开关、电器时,要断开电源开关后进行。更换灯泡时,要站在干燥木凳等绝缘物上。
5、使用电熨斗、电吹风、电炉等电器时,人不要离开。
6、不可在电力线上挂晒衣物,晒衣线(绳)与电力线要保持安全距离。
7、发现电器设备冒烟或闻到异味时,要迅速切断电源进行检查。
8、发生电气火灾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如果电气用具或插头着火,切勿用手触碰电器用具的开关。无法切断电源时,应迅速拨打“110”或“119”报警。
用气安全知识
1、定期检查燃气软管、接头,使用燃气时,必须保持通风并有人照看,用气完毕应关闭灶前阀。
2、请勿私自接装、改装燃气设备,勿在燃气设备间内堆放易燃物品。
3、请勿随意倾倒液化气残液,应将液化气残液交由充装单位统一回收,防止残液遇到明火,发生燃烧爆炸。
4、当嗅到燃气异味时,应迅速关掉燃气总阀,打开门窗通风,禁止使用明火和电气开关,不得在燃气泄漏场所拨打电话、手机。
5、发现人员中毒或窒息时,应立即打开房间门窗,将人员移动到空气新鲜或空气流通的地方,保持其呼吸畅通。如情况紧急应进行现场急救,并拨打“120”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