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10)班《儒林外史》读书交流会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寒假的阅读,我们的视线移向小说,沉浸在淋漓尽致的描写里,置身于惟妙惟肖的情节中,感受创作小说时作者复杂的情绪,是控诉,是不满,是啜泣又或是渴望…无论如何,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一切。
《儒林外史》与《简·爱》作为本次任务的重点,阅读后自然使各位同学有了不少感悟与疑问。对此,我们开展了这次读书交流会,让困惑在清晰的交流里释疑,让真理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
以下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交流结果。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6089e36.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3.b631651.png)
他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在放牛之际,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他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不屑荣华,远离富贵功名。他有才干,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
他懂事孝顺、勤奋好学,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把好吃的拿荷叶包了带给母亲吃。他性情孤傲、蔑视权贵,不肯与迂腐士人共事。但他也非避世的文人,隐居时仍关心社稷百姓,对世事看法独到准确…他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以上内容感谢高书榕、田昊松、郝青威、李怡宁、孙宁、牛馨茹、王敏霏、王梓淳同学的分享)。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6089e36.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3.b631651.png)
他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不顾封建社会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他敢于在封建社会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他力排众议,称赞沈琼枝的反抗行为,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这就可敬极了。"
他为人善良而慷慨:他家的娄太爷其实不过是他家先尊的一个门客,少卿却把他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亲自侍奉汤药。他得知杨裁缝丧母缺钱,又把衣服当了予以接济。后来娄太爷因病回家,杜少卿越发放着胆子用钱,甚至跟随他的王胡子拐了他二十两银子走了,他也只是付之一笑。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份。
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他淡泊功名,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这就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他是吴敬梓描写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以上感谢李优璇、勉佳宝、马越同学的分享)。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6089e36.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3.b631651.png)
周进是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考试难以自拔的人。他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号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 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范进则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中举后,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除了热衷功名,范进的人格特点还体现在取得功名前后的变化,考取功名前,不任岳父如何骂他,只是一个劲的唯唯诺诺,还低眉顺眼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这种逆来顺受又麻木不仁的样子是多少迂腐麻木的读书人写照。
两人都是受黑暗畸形的科举制所残害的可怜人,是数千年来受压迫的“酸儒”的缩影,却在执念达成后一朝转换成了压迫者,怎能不让人慨叹!(以上内容感谢李雨菲、张子鹏、吴晨琳、马裕言、马赫、景奕文、孙福涵、张梓恩同学的分享,另有课本剧见下文)。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6089e36.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3.b631651.png)
严监生虽然吝啬,但并不贪婪,没有成为“鬼”,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胆小怕事,勤俭本份的封建土财主。这种胆小懦弱的性格特征,在王氏病重议立偏房的情节上显现出来。扶不扶正赵氏,本是他自己的事,但他先是怕扶正赵氏得罪两位舅子,当他用银子买通两位舅子王德、王仁后,又“恐怕寒族多话”了,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行为举止,正是他那性格的绝妙体现。
而严贡生,则是一个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横暴贪婪的典型人物。作者描写他的性格时,主要是通过他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揭露他肮脏可鄙、寡廉鲜耻的灵魂。主要情节有:明明是他扣住了人家的猪,非但不还,当人家来讨猪时,还“拿拴门的闩,赶面的杖”,打折了人家的腿。他明明没有借钱给人家,却偏要人家还利息,中人求情也不肯。
兄弟二人的迵异性格,在二人第一次出场就已表现了出来。本是老大严贡生惹下的官司,与严监生毫无干系,他完全可以推掉不管。正如王仁所说:“各家门户,这事究竟也不与你相干。”然而,他还是自认倒霉地花了十几两银子,以“釜底抽薪”之法为老大平息了官司。两位差人来找严监生,分明是想来敲诈他,如果放到严贡生头上,他是绝不会买此帐的,而严监生又是留着吃饭,又是送钱,还赶忙派小厮找两位舅爷来商议。这就显示了严监生那胆小怕事的猥琐性格,说明了他宁可花银子换来一切事情在安隐状态中度过的心理。仅从对待这场官司,就可以看出严氏二兄弟性格和为人的不同,一个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地跑了,而另一个则逆来顺受,自认了晦气,这就把两个不同的性格十分生动地互为反衬,讽刺意味悠长。(以上结论感谢贾博清、曹琳彬、于济铭、李煜琪、武嘉熙同学的分享)。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6089e36.png)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3.b631651.png)
匡超人本是一个农村少年,起初善良孝顺,乖巧勤劳。后来因为渐渐在这个污浊社会的学有所成,习得一身暴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书中叙述:他本已娶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他堕落成一个忘恩负义、薄情势利的市井恶棍。他的角色鲜明,性格极其丰富,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中的一个典型文学形象。在这部现实主义的杰出著作中,匡超人的行为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与祥子一般,像是被卷入历史浊浪中的稻草,只能慢慢的变得脏污、扭曲,成为滚滚浪花中的一部分,碾压在其他仍挺立的文人身上。(以上内容感谢解嘉琳、沙已航、陈金圆、同学的分享)。
虞育德的祖父是个教书的老秀才,其父亲是个不曾进学的教书匠,中年才生了虞博士。虞育德博士善待他人,与世无争,他是一位中规中矩的哲人大儒。他真实平淡,对于功名,不像杜少卿那样故作清高,不参加科举。考上之后,当然也没有范进那样高兴地发疯,一切淡然处之。他平凡善良,做了善事和好事情,是本着自己的心去作的,这样做了,他并没有想着要得到回报和报答,甚至他并不需要这些人记着这些事情,他体现了礼义教化以德服人的最高境界。他热心宽容,旧邻汤相公来找他,告诉他因缺钱用,把虞搏士让他住的房子拆卖了,虞搏士不但没有生气,还另给了银子让他再去租房住。他就像北风呼啸时仍坚忍的梅,保持本心的同时尽力散发沁人心脾的暗香。(以上内容感谢张豪帅同学的分享)。
沈琼枝本是常州才女,善诗书、重名节。因不从盐商宋为富,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顾绣为生。后参殿试,中同进士。她精明干练,有勇有谋。成婚时,宋家本应明媒正娶,却只想纳其为妾,沈父无措,沈琼枝却要将一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她有泼辣、直爽的大侠风范。进宋家后,用证据反抗宋为富的婚姻“诈骗”行为,面对盐商的不肯出现,她以退为进,侍机行事,后逃之夭夭。她也有淑女般的知书达理,处身自重,思虑周会。向杜少卿求助时,为了杜少卿的英名不遭到玷污,在确定了杜夫人也在南京后,她才去其府邸求救。作为书中不多的正面角色,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也是一位敢于同黑暗礼教斗争的英雄。(以上内容感谢雷梓钰同学的分享)。
季苇萧,自诩才子,喜说空话谀语,藉交游而糊口,表面看来风流高雅,其实浮薄庸俗。在他的身上,同样反映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危害。季苇萧虽然很聪明,但他只是一个生员,只能靠交游来骗酒食,扮演着食客和帮闲的角色。他虽然长得很俊美,但内心是多么的浮薄庸俗;虽然表面风流潇洒,实际却是多么的可怜和可悲!作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讽刺性描写,也达到了揭露和抨击八股科举制度的目的。(以上内容感谢柳雨婷同学的分享)。
![](http://epss.ivwen.com/cdn/adetail/img/1.e8bbf88.png)
每次读书交流会,必不可少的就是同学们的课本剧表演了,这次也不例外。为了让初中生涯的最后一场课本剧画上完美的句号,每一位小演员都兢兢业业,无论是场景的布置、流畅的对白又或是有备而来的服饰,都表现出了同学们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别具匠心的表演能力。请欣赏课本剧“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再次感谢喻海昕、路阔、吴启睿、罗睿婕、张喆、张译丹、周宏毅、马一诚同学的精彩表演)。
常言道:“学无止境”。只要有一颗好学的心,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课本还是报刊、诗歌还是小说,都能从中汲取养分,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学识,有理想追求,有坚定信念的优秀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