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号霞,字云锦,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
1921年,他们居住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机关清水塘。为保护毛泽东及中共湘区党委机关的安全,杨开慧把母亲杨老夫人也迁居到这里,一同做好掩护工作。每当毛泽东召开党的会议,杨开慧就到屋外放流动哨。为了随时观察敌情,她特意在客堂后壁上挂了一面大镜子,从镜子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门外的动静,每天她都要看几次。晚上,杨开慧总要起来几次到屋外巡查,观察有无可疑行迹。
对于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罢工宣言之类的重要文件,杨开慧更是珍藏得好好的,她用一个妇女盛放耳环、戒指、香粉一类用品的首饰箱收藏文件,这就是人们所传诵的“枕头箱”。一直到她被捕前,这个箱子始终和她形影不离。
毛泽东夸奖杨开慧说:“我这个秘书,抄写起来比打字机还快。”而当时杨开慧还要照顾两个幼儿,并怀有第三个孩子。在她的协助下,毛泽东很快写完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杨开慧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与毛泽东结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追随毛泽东同志从事革命活动,在极为艰苦、险恶的条件下从事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在极其严酷的白色恐怖中,按照党的安排,她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倒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宣称只要她讲出毛泽东在哪里,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放她出去,如果不讲就只有死路一条。
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
杨开慧烈士陵园
墙缝里未寄出的家书
1982年和1990年两次维修杨开慧烈士板仓故居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了杨开慧留下的一些家书手稿,一部分藏在杨开慧卧室里面的墙缝里,一部分藏在卧室外面挑梁下的墙缝里。这些信件藏得出奇地好,几十年来,敌人、友人甚至是亲人都没有发现。如果不是修葺房屋,这些藏匿在墙壁之中的书信可能会被永远尘封下去。
经考证,这些都是杨开慧在同毛泽东分别后的日子里写的,当时因环境险恶无法寄送,她只能将信件分藏家中。手稿内容情真意切,充满杨开慧对丈夫的浓浓思念和坚定的革命情怀。
杨开慧纪念馆
长沙县委书记沈裕谋指出,要从“牺牲小我、成功大我”的壮语中,深刻领会杨开慧同志的奉献精神,始终保持“坚守信仰、以身许党”的党员本色。用理想信念支撑奉献,用坚定信心诠释奉献,用不懈奋斗书写奉献,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高质量竞争中成就新事业。
编辑整理:李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