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1495156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致逝去的“童”年
王鹰

创建于03-01 阅读2063

    童年的欢乐是人生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春天,采野荞、掏鸟窝;夏天,钓青蛙、套知了;秋天,拾稻穗,摘野果;冬天,滑土波、打雪仗。田野里,三五一群,提着竹篮,挖猪草、捉鱼虾,累了,光着屁股下河打水仗;晒谷场上,滚铁环、丢梭棍、弹弹珠,舞刀弄棒,吓个鸡飞狗跳;岸堤旁,烤地瓜、烧毛豆、爆米花,熏得满脸乌黑,咧着嘴,露出参差不齐的乳芽;朦胧月色下,猫腰捉迷藏、抓特务,或打着火把,跟在大人后面,走村窜户看电影、听戏;茫茫的雪林中,追野兔、诱斑鸠,白花花的雪光耀得眼泪直流;……。每一个画面,每一幕场景无不深深烙在内心深处,即或几十年过去了,犹如就在眼前,每每和伙伴谈起,都有一种让人少年又在,快乐外溢的甜美。

        然而,让孩子们最开心最舒畅也是最难忘怀的还是———过年!

                    小年

       孩子们的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小年开始的。

        小年是一年劳作的终止。农村有俗语“长工到了二十四,拿过算盘来算数”,意思是该了的了结。小年一过,大人们就开始张罗过年的一切。从扫年和祭灶开始,打扫卫生,清洁厨具,祭拜灶王爷。然后是制办年货,家家户户几乎是倾尽一年结余,炒豆子、花生,煎芋老片、油子,蒸米饼、年糕,打麻籽,切冻米糖,腌腊肉,灌香肠,空气中到处迷漫着入髓的芳香。这个时候孩子们是插不上手的,只是忙碌的大人们插科打浑的闲料,他们也乐得自在,无拘无束,到处游窜,尝了东家尝西家。可以说,这几天里孩子们就如脱僵的野马,似乎执意要把上学期间耽误的自由与浪荡弥补回来。他们尽情地奔跑,跳跃,肆意地打闹,嘻戏,仿佛阳光是他们的,空气是他们的,世界是他们的,一切都是他们的!

             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是孩子们最期盼和惊喜的一天。清早起来,跟着大人们祭拜完家神便开始吃早饭。汲着鸡鸭肉汤煨的面条,那个酣畅淋漓,一年的饥荒就在渐渐鼓起的肚皮消失了。接着是帮助大人贴春联、挂年画。一般是在厅正中央挂伟人像,两边是对联,再旁边是一些电影或戏剧的组图,如《奇袭白虎团》、《穆桂英挂帅》、《薛刚反唐》、《铁道游击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都孩子们平时津津乐道的话题。自家一贴完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别人家,逐门挨户地看,一边看,一边手舞足蹈声情并茂地演示着图中的剧情。

        中饭时间到了,满桌子的鸡鸭鱼肉,油烂烂的冒着热气,渗杂着麻油的酥香沁入心脾,直至毛发,荡漾得孩子们个个满面红光,一双眼晴直勾勾地巡视着每一道菜,双颊紧撮,喉咽蠕动。迹时候孩子们是不敢乱动乱说的,从小严格的家教让他们正襟端坐。等全家人都坐齐了,辈分最大的发话“吃吧”,孩子们便急不可耐地将筷子飞向蓄谋已久的目标。不过,他们一般不会直接伸向鸡鸭,他们知道那是用来招待客人的。这时,母亲就会往每个孩子的碗里夹上一块鸡翅或鸭脖什么的,但孩子们很满足了。有时孩子们还可以喝到平时喝不到的饮料。杯碗交错中,祝福声、欢笑声、嘴的吧唧声,应和着外边不时的鞭炮声,诠释了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家和万事兴的年的融合与幸福。

吃完中饭,孩子们也忙碌起来,收拾碗筷,打扫堂前屋后,打水抱柴,剁猪草喂鸡食。按照习俗,大年初一是不能动体力活的,即便是针线活、爬楼梯、开抽屉一类,所以必须准备好明天的一切。其后是等待,等待洗澡,洗公婆脚,这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寓意去除旧一年的污垢、劳累和烦恼,干干净净,轻轻松松迎接新的一年。但孩子们的心思却不在这上面,而是在他们即将要换上的新衣裳。“穿新衣,过大年,你披袄,我穿棉”,一般人家只是新外套,富裕的人家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是新的,虽大都是土布做的,颜色也只有红、蓝、绿几种单色,但缝得很精致,笔挺,一穿上浑身便有了精气神,衬着刚泡过的粉嘟嘟的肌肤,显得格外的清爽秀气,即便是平时邋遢的孩子,这时也菱角分明。女孩子还扎起了红头蝇,戴上发夹,眉心点上了胭脂,聚在一块,亮丽娇艳,花花绿色直晃人眼。

       农村历来是不太作兴大年三十晚上吃饺子的,晚餐也没有中午那么丰盛正规,孩子们随意吃几口就出门。他们聚齐到村里的众厅,那是早已生起一堆柴火,红红的火苗伴着噼噼啪啪的木柴炸裂声(这是每个村庄都有的,而且连续几天不熄灭,寓意红红火火到永远)。一群老人围坐四周,吸烟,聊天,不时有意无意地炫耀一下自己子女的懂事和孝顺。青壮年拿出早准备好的家伙什开始闹年。当年的头人敲响悬挂在栋梁下的牛皮鼓,其它人便陆续上前,甩开膀子挥动胳膊毫不吝啬使劲地擂,看谁擂得最响、最久。几巡过后,大家又敲起锣打起鼓,开始满村过檐穿巷游走,孩子们则前呼后拥一路跟随,嘻嘻哈哈,锣鼓声,欢笑声在弄堂里久久回荡。

       因为要封门,孩子们十一点前必须回到家里。这时父母亲还坐在厅堂的火盆旁守岁。看到孩子们回来,他们立马起身,为孩子端来热水,让他们洗脸洗脚,一边叮嘱过年要注意的事情,什么不要大声说话,见到人要说吉利话,做客要懂礼数,餐桌上要有规矩等等。这就是中国父母,他们始终在等待回家的孩子,同时言传身教。他们默默地演绎着家的温馨,任劳任怨为孩子服务一切!

                           正月初一

        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中被一阵阵爆竹声惊醒,男孩子们又有活了。他们迅速穿上衣服,当然,他们绝不会忘记先把手伸进新衣口袋,哇,包在红纸里的压岁钱!一块两块,五块十块,欢喜中他们套上鞋就出去了,挨家挨户门口捡没炸的零鞭炮。谁家刚放完,大家便蜂拥而上,有些嘴快的孩子会冒出一句“他家没一个”,这时候主人家就会回笑道“孩童言语,百无禁忌”。长大后才明白,为什么每家的堂壁上都要贴上这两句话,有些人家为了讨个吉利,还会故意在门口留一小截鞭炮。

       吃罢早饭就开始开始出门拜年。路上见到人就说,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绕着村说个遍,碰到长辈还要作个揖。如果是同宗同房或者是要好的,会进去坐一坐,喝杯水,吃点花生瓜子什么的。那时没有“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一说,也不会问生意好不好,赚了多少钱,买了车、房吗,说的都是一些乡里乡亲的俗话,聊得也是一些家长里短的俗事。

       最热闹的地方还是村中心的晒谷场。男女老少,东一群,两一频,放下一年的辛劳与愁结,尽情地释放开心与愉乐。孩子们大都在玩鞭炮,有引线的,炸水泡,蹦瓦盆,没引线的,从中拗断,硝对硝摆成一圈,用香中间点燃,一团耀眠的火光激谢而出,映红一张张质朴稚嫩的脸庞,承载着少年纯真无忧的梦幻与幸福。

       接下来是给外亲戚拜年。外公外婆、舅舅姨妈、姑姑娘娘、表兄堂弟,亲的疏的,近的远的,一个个走遍,一走就是好几天。大路上,小道间,人来人往,到处是提着礼物的拜年人。孩子们是最活跃最积极的,每天混个嘴嘟肚圆。值得一提的还有新姑爷上门,大人小孩早早守在众厅前,等着新姑爷散烟发糖果,因为这可能是家里所没有的,有些孩子甚至会一跟到新人娘家,讨得最后一把糖果。

       这就是年味,儿时的年味!一桌桌丰盛的年夜饭,吃出了家的温暖;一句句窝心的家乡话,道出了亲人面的真情,一声声爽气的欢笑,绘出了乡土的和谐风景。可而今的年似乎在一年年淡化,那种洋溢在你周围的蓬勃生气没有了,那些亲朋好友无遮无掩举杯开怀的场景不见了,即便是年的主角——孩子们,也失去了年的热情与激荡,成天捧着手机,守着电视,埋头于游戏。鸡鸭鱼肉不香了,走亲戚拜年成了过堂,远方的游子没有了家乡的留恋,连央视春晚也没有了往年的期盼。在这五十几个年头,自己也过过好几个不同的龙凤吉祥之年,可总觉越来越少了点什么。也许是年岁渐长,心境平和,没有了那么多的涟漪了吧。童年的那些事儿,对于我们而言,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期待感,也就找不到当初的那份幸福感。和家人一起团团圆圆过大年,就成了我们心愿的事儿,成了我们这一代人追忆的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往事如烟,童年的年已经远去,随风带走的故事就让它酿成美好的记忆深埋在内心吧。其实回忆童年的快乐是其次的,真正让我感慨的是“童”年的乡土元素和香火气息,以及人性间裸露的真诚与自然,还是就是那些刻骨铭心的乡俗与规矩。

阅读 206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