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传染病易发的时节。要注意防范流感、诺如病毒、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春季校园常见传染病。一起来了解春季几种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做好预防措施,共同呵护身体健康。
防流行性感冒
定义: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潜伏期为1-4天,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咳嗽、咽痛、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可有畏寒、寒战、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呕吐、腹痛、腹泻,多见于儿童。
传播途径: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口、鼻、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避免飞沫传播。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和休息,增强体质。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即使感染了也可以减少发病,即使发病了也可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防诺如病毒
定义:诺如病毒性肠胃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症状:诺如病毒潜伏期比较短,一般在24—48小时,最短12小时左右,最长可达72小时。常见症状有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等胃肠炎症状。
传播途径: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预防措施:病例管理、手卫生、环境消毒、食品和水安全管理,在发病期间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
防手足口病
定义: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发疹性疾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幼儿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症状:手足口病初期,一般会有发热、咳嗽、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口腔、手心、脚掌、屁屁出现疱疹或红色皮疹。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也能通过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感染。
预防措施:做好个人和家庭的卫生清洁,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通风、晒太阳。如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出疹,伴有口腔、手、足、臀部和膝盖出现皮疹,需及时就诊,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防水痘
定义: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症状:水痘的潜伏期一般为10—24天,皮肤及黏膜上分批出现小红丘疹、疱疹而后结痂,脱痂后大都不留疤痕。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用具传播,如玩具、文具、门把手等。
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共用毛巾。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接种水痘疫苗。
防流行性腮腺炎
定义: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对2-15岁的儿童威胁严重,通过飞沫传播,起病较急。患者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腮腺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因腮腺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12日。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患者在说话或打喷嚏时会携带病毒,容易传染给接触者等。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病人,加强学校预防接种查验证及疫苗补种工作,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及时处置疫情。
防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
主要症状: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易感人群:多见于3~10岁儿童,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
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师生及家长应做到
01关注天气变化: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02养成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注意饮食卫生:不饮生水、生食瓜果蔬菜之前要彻底清洗,不共用餐具。
注意咳嗽礼仪:打喷嚏咳嗽时一定要用纸巾或肘部捂住口鼻,并及时洗手。
勤换衣服,及时更换、洗晒被褥。
03保持开窗通风每天在阳光充足的时间段开窗透气,室内空气湿度保持在适宜水平。
04合理搭配膳食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微量元素、维生素的食物,合理膳食,营养均衡,不挑食,提高免疫力。
05做好自我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注意在家休息。如症状较重,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
06按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07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坚持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08杜绝带病上班上课,配合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制作:马士军
初审:安 慧
终审:董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