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践行新课标理念,推动“学习中心课堂”建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持续打造楚澴中学“三力共生”的阳光课堂,滕达名师工作室以读书为契机,鼓励教师养成多读书、常反思的好习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寒假期间,滕达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共同阅读了《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下面展示的是叶骏、邓翠红、滕达、谭茜老师的读书心得。
阅读人:叶骏
在浩如烟海的教育类书籍中,《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引领着我们对语文教学进行重新审视。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更在字里行间展现了王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分享我的感悟。
一、语文教学的新视角
王君老师以独到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语文教学,她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个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感、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过程。这种新颖的教学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我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潜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书中,王老师详细阐述了她的创新教学方法。她倡导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例如,她通过组织主题阅读、写作训练、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三、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
在王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这种理念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王君老师的创新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她强调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案。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变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五、语文教育的未来之路
读完《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我不仅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信心和期待。我相信在王君老师这样的教育者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同时,我也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重大。我将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籍,更是一本启示录。它让我看到了语文教育的无限可能性和未来之路的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创新、坚持探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们一定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阅读人:邓翠红
初识王君老师是在十年前的一次教学课例比赛中,偶然看到了王君老师的《老王》教学实录。今年难得的一个超长寒假,第一次正式接触了王君老师的《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不读不要紧,一读便由衷佩服她。青春语文常提到的文本特质有七种:主题性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跳板型文本、积累型文本。语文课堂可以挖掘文本特质,给每一节课一个支点,撬动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带给课堂的是灵动的思维碰撞和语文的魅力。
一、部分摘抄
1.教法就是活法。你怎么活,你就怎么教;你怎么教,你就怎么活。
2. 一个文本之所以优秀,一定在“语言形式”上有独到的地方。老师有义务首先发现这个“独到”,然后通过灵动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
3. 我深谙一个道理: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由做自己,都有能力做自己。最后,都能够成为自己。
4.“群”的思想,“整合”的思想,骨子里都是“联结”的思想。
当你对“联结”有了渴望,在课堂教学中,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去“瞻前顾后”,去“前后勾连”,你就会惊喜的发现:从来就没有孤独的语言符号,更没有孤独的文本,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总是在呼唤,在应答。而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更是在相互印证,相互诠释。
5.语文教师,如果眼界开阔,胸怀浩大,那各种语文因素,就会如千军万马,被教师调遣腾挪,排列组合。教材上下,风起云涌;课堂内外,风云际会。语文教学,彻底摆脱了小家子气,而拥有了大格局大气概。
6. 做人而言,过度自由比过度规范可怕;作文而言,过度规范比过度自由可怕。规范和自由的中间地带,教育感,它无法教,只能悟。
二、读后随笔
不爱语文,不可能思考探索语文教学的创新。特别是在近两年语文学科关于群文阅读教学探索过程中,自己不得不静下心来关注并学习着。漫漫教研路,从王君专著入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将“核心素养”作为重中之重;新考改倡导“一体四翼四层”的理念,在语文命题中加大了阅读量、阅读速度的难度;而社会层面,从2004年起国家就不断提出 “书香校园”、“全民阅读”、“终身学习”等战略要求,且阅读时代要求学生兼具对不同文本进行深浅阅读的能力。因此,怎么有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就成为首要解决的大问题。我认为,《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给出了一个从理念到实操都极具模仿性的范本。
1.议题设计有“小”、“大”之分,“大”是取材的视野,“小”是立意的聚焦。王君老师课堂选择材料来源广泛,有《史记》、《晋书》、《世说新语》、《水经注》、经典诗歌等古诗文名篇,有社会热点、网络推文、自作小诗、名家评论、学生原创等文字材料,也有电影、歌曲、视频等跨界融合,材料翔实,精准有趣,是推动课堂的好帮手。如写作课《腹有诗书文自华》,从社会热点“范冰冰、张馨予和王思聪吵架”入手,到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及学生、老师、家长仿《甄嬛体》对答的网络段子,再到小区政策引出的《推掉围墙》小诗、网络文白对译的文字游戏、清华附中学生仿古诗词绘老师的诗歌,让学生理解生活即语文、写作就是写生活的大思想。
2.文本选择有 “小”、“大”之分,不一定要拘泥于整篇文本,但要为议题服务。可以是基于课文内部的同质信息整合:“群点”(标点群)、“群词”(词语群)、“群句”(句子群)、“群段”(段落群),这是“小”群;也可以基于单元之内、单元与单元之间、多册教材之间的文本整合,这是“稍大”群;也可以基于教材内外、同一作者的异质文本、不同作者的同质文本、各种经典影视作品的文本整合,这是“更大”群;更可以是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整合,这是“最大”群。全书中整合层次最丰富的当属《三峡》教学,融课内文言现象、地理图形与汉字、诗文对比、文本渊源对比、学生质疑对比、与生活整合对比于一体,12次整合,也即一堂课设计了12个“群”,奇思妙想叫人拍手称快!
3.课堂教学要始终立足学情,学生兴趣为上。好的集体构建来自于课前充足的准备,好的课堂生成需要深厚的教学功力。王君老师是个教学的有心人,书中的课例都体现她心中长存学生的教学意识。备课时,通过学生视角的真实阅读发现教学难点,再进行教师视角的专业阅读作出贴合学情的预设;给足方法,关心学生情绪也对错误直接指出;示范正己,以自己的原创诗歌带领学生写作;融情朗读,教学时处处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总之,王君老师高举“青春语文”的大旗,倡导活力、年轻的课堂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自成体系,是青年教师可借鉴和模仿的绝佳范例。在我阅读过的名师经典教学课例里,王君老师的文本素材整合功力可以说是最新颖、最有创意的,且教学设计的层次清楚明晰、层层递进,最终指向人文关怀。她所倡导的“同类信息敏感”、“同质信息整合”思想极具参考意义。根据个人不敏锐的判断,“群文阅读”一定会成为今后教学的主流。而在“群文阅读”的发展史上,我认为,王君老师或许是位能写进历史的人物。一堂堂趣味横生的语文课,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处处即语文,也让学生意识到了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语文课堂除了是知识的课堂,更应是生活的课堂、艺术的课堂、生命的课堂。而我有幸能在“迷途”不远,了解青春语文,走进了“名人”“能人”王君老师。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索最爱、最美、最语文的旖旎风光 。
阅读人:滕达
一、教研的“现场感”
关于“集体备课怎么备”这个问题,王君老师在此书的序言中就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备课话题在一定时间内要有向心性,这样能够集中地攻克一个教研难点;备课的打开方式要能掀起每一个备课者的思维积极性,备课过程的调控要能唤醒每一位备课者的沉睡智慧,备课成果要调动每一位备课者的原始积累……总之,好的集体备课,其实是在‘集体’和‘个人’之间来来回回地行走。其备课的成果,是备课者思想交融和撞击后产生的化学作用。”
读罢此书,我的确有真真切切的现场参与感。目录上的十一讲,更像是十一轮集体备课,我仿佛也不是一个读者,而是一个教研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对“青春语文”本质——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有了深层了解,更让我明晰了集体备课的方向。我们是否也能沉心静气地坐在备课室,深挖文本特质,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研究方法,立足课堂,精心打磨我们每一节课,让学生成长,让我们成长,让“课”成长?
二、理念的“时代感”
王君老师依据“文本特质”,将教材内的文本分为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跳板型文本和积累型文本七大类。 在阅读时我总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文本类型放到新课标中去思考,不难发现王君老师的分类与新课标倡导的“学习任务群”十分接近。积累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可以对应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任务群中,“思辨型文本”可以对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跳板型文本”可以对应“整本书阅读”甚至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而每一个文本,又不是单一地对应一种文本类型,正如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将一篇课文对应到一个学习任务群当中去。
读这本书不但没有距离感,相反还会折服于王君老师在数年以前的理念现在读来仍然“时代感”十足的前瞻性。其实,通过近期的学习我也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课标”,是相对于2011版语文课标所说的, 是年份上的“新”;然而,新课标对于语文课程的定位与阐释,仍然是建立在前人对于语文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的,变革的应是我们的观念与方法。所谓“守正创新”,我们首先要守得住语文的“正”,我想,这就是一些大家名师的观点理念至今依旧熠熠生辉的原因吧。
三、思考的“独立感”
王君老师的“创新”之处,在于敢于打破惯常思维,另辟蹊径;敢于挑战教材权威,批判思考。书中所举课例的教学聚焦点,有许多是我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到的。由于想偷懒,想走捷径,备课时首先翻开的就是教参,以至于现在的思维已走不出程式化的禁锢。在感叹于原来语文还有如此多的可能性与多样性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学名师究竟学的是什么?书中引用过齐白石的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们以前学名师,最爱看的就是名师课例,最好是课堂实录,这样就可以将名师的课堂“复制”到我们的课堂当中去。然而,没有教师自己对文本深入的分析,没有对学情细致的了解,最终的结果也只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学生也会“消化不良”,败坏了对语文学习的“胃口”。这本书中,有不少我可以借鉴的课例,但王君老师依据文本特质对文本的划分,是给我启示最大的部分,王君老师创新独立的研究精神,更是我们在教研过程当中最缺失的部分。
阅读人:谭茜
深入研读《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王君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的创新之处,她总是能从文本出发,用自己独特的解读方式,把一篇课文上得“与众不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王君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方法,来提高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一、 从文本特质出发确定教学切入点
“什么是文本特质思想?”“为什么我们需要有文本特质分类思想呢?”这两个问题是王君老师在第二讲中提出来的,她从《紫藤萝瀑布》一课说起,认为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被文本的“主题”套牢的现象,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文本特质的分类思想。但是“文本特质”不是指向文体,而是指向一个文本的“标志性属性”,这个属性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在教材内容中的特殊地位,也就决定了围绕该文本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王君老师将文本分为七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设计了两种文本课例,分别从主题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为例,看完之后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每一种文体的文章,都可以依据它的特点,用不同的文本特质思路去解读、去设计,有了文本特质的思想,可以让我们面对文本时,抓手更多,解读的角度更多。
二、 分析文本特质以选择教学方法
王君老师是从文本的特质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她会根据文本的特质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紫藤萝瀑布》这一课,她首先明确了这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借物抒情散文,根据这类散文的特质,王君老师将其定位为“语用”型文本,通过引领学生从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这五个部分来学习,让学生了解谋篇布局的技巧,学会赏析和运用词句的方法。并且通过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扎扎实实地从每一个部分学到了不同的写作技巧,而这种“写作”知识不是空洞的说教,是实实在在带领着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匠心独具的写作技巧。
三、 注重课堂教学实现语用与人文双发展
王君老师说:“得课堂者得天下,任何教学追求的最终落脚点都要在课堂上,所以,铸炼我们的课堂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也将“语文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所以王君老师认为我们要在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上要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与情趣呈现。王君老师在《看云识天气》一课中将科学性与诗意智慧地融合在一起,除了最基本的语用训练之外,在结尾处聚焦“无常”二字,由云的变化无常引向人生的无常,虽然在课堂的结尾处,并且时间很短,但却是点睛之笔。这堂课在王君老师的设计下,不仅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应用的实际训练,而且很自然地渗透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由此实现了语言学用和人文情怀的双发展。
以上就是阅读王君老师的《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后自己的一些思考,但是我觉得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END
图文:谭茜
初审:滕达
终审: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