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春季开学即将到来,季节转换,昼夜温差大,一些常见的传染病也随之而来,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我们特别温馨提示:现将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分享给家长们,学校常见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 通过学生把传染病引入学校、或家庭,学生是传染病防控的重点人群。学校传染病预防的目的是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预防传染病在学校内的传播。通过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传染病的风险,提高学校的卫生水平,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学校和家长需要更好的了解传染病的特征,做好预防保健和多病共防。
学生应该做什么?
1.“防”: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注意手部卫生、注意食品安全(不吃生食、不喝生水);积极接种疫苗,预防疫苗针对性传染病。
2.“报”:出现身体不舒服,立即告诉老师和家长;
3.“治”:患病后居家/住院治疗,避免带病上课。
家长应该做什么?
1.“防”:与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尤其手部卫生;带孩子及时接种疫苗;
2.“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尤其家中或孩子玩伴中出现类似症状时,及时就诊治疗,排除传染病;
3.“报”:因病缺勤及患病原因报告班主任;
4.“治”:让患儿居家/住院治疗,避免带病上课。
学校应该做什么?
1.“检”:落实晨午检,发现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时,督促就诊治疗,排除传染病;
2.“追”:追查因病缺勤学生的病因;
3.“报”:发现疑似传染病疫情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4.“拒”:患病学生在传染期不得带病上课;
5.“查”:入学接种证查验;
6.“洁”:日常清洁和消毒;
7.“宣”:开展疾病防治知识宣传。
一、流行性感冒
(一)特点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型,其中引起人感染的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和乙型。一般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
(三)预防与控制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1.学生与家长
(1)接种疫苗。在流感流行季节前,尽早接种流感疫苗,降低罹患流感的风险,减少重型和危重型流感的发生。
(2)强体魄。坚持适当体育锻炼,增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机能。
(3)勤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卫生清洁和空气流通。
(4)少接触。尽可能避免与出现呼吸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5)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6)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规范佩戴口罩,在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掩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扔进垃圾桶。
(7)健康监测。确诊为流感的学生需等到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48小时后方可返校。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一)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俗称“新冠”,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以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4天。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3天。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少数患者病情继续发展,发热持续,并出现肺炎相关表现。
(三)预防与控制
积极接种新冠疫苗。
1.学生与家长
(1)强体魄。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定期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3)少接触。尽可能避免与出现呼吸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4)健康监测。建议症状较轻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休息,外出时需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5)返校要求。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阴性或发病7天后,患者可正常上课。
三、支原体肺炎
(一)特点
支原体肺炎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
(二)临床表现
轻症病程多在7~10天左右,一般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及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5天)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
(三)预防与控制
1.学生与家长
(1)强体魄。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定期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2)勤通风。
(3)少接触。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5)注意休息。
四、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一)特点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
(二)临床表现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潜伏期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平均在24~48小时。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可伴有低热、头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粪便为黄色浠水便,患者经常无预兆剧烈呕吐,呕吐物有感染性,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诺如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预后良好。
(三)预防与控制
目前国内尚无针对诺如病毒的有效疫苗。
1.学生与家长
(1)勤洗手。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3)尽量居家隔离。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4)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
(5)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五、手足口病
(一)特点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季高发,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二)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7-10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三)预防与控制
1.学生与家长
(1)避免接触病人。避免和病人拥抱,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等。
(2)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认真洗手。
(3)勤消毒。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孩子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可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4)居家隔离。患儿身上的疱疹都结痂(至少1周)后,才可出门接触别的儿童。
(5)少聚集。在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场所玩耍。
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一)特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传染性极强,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
(二)临床表现
“红眼病”起病较急,潜伏期短。多表现为结膜充血、眼睛红肿、流泪怕光、分泌物增多等。晨间醒来,可出现睁眼困难,且有异物、奇痒或灼热感,少数还会出现头痛、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滤泡形成,甚至膜状物附着等伴随症状。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三)预防与控制
1.学生与家长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或个人卫生用品,用流动水洗脸和手。不接触小伙伴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及不要在校医室摸治疗使用过的医疗器具。
(2)不共用个人物品和滴眼药。不要与他人共用眼部药物、眼部化妆品和其他可能接触眼部的药品或用品。不采用集体滴眼药的方式预防眼病。
(3)不随意揉眼睛。接触电脑键盘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脸,尤其是使用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公共键盘者。
七、结核病
(一)特点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除毛发和牙齿外,人体其他器官系统都可能受到感染而发病。发生在肺部的结核称为肺结核,占所有结核病例的80%以上,具有传染性,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生在肺部以外各组织器官的结核病统称为肺外结核。
(二)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有的人会有低烧、盗汗、胸痛、食欲差、疲乏和消瘦等。有咳嗽、咳痰2周及以上,咯血或血痰等症状的人,要高度怀疑是否得了肺结核,需及时就诊。
(三)预防与控制
1.学生与家长
(1)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学生出现咳嗽咳嗽、咳痰2周以上,咯血或痰中带血的症状,应当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到医院看病。
(2)诊断后应主动报告。学生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
八、水痘
(一)特点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可经接触和气溶胶传播。
(二)临床表现
常发生于儿童时期,成人少见。年长儿童及成人于皮疹出现前1-2日可先有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小儿则常无前驱期症状或症状轻微,皮疹及全身症状多同时出现。发热1-2日后即进入发疹期,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到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部分皮疹从斑疹-丘疹-疱疹-结痂。
(三)预防与控制
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重要手段。
1.学生与家长
(1)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与急性期水痘患者接触。
(3)疾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和环境密闭的地方活动。
(4)对患者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儿童明确患水痘后要立即隔离并及时就医,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
(6)适龄儿童监护人或家属要及时带孩子去接种单位完成水痘疫苗接种。
九、流行性腮腺炎
(一)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4周,平均潜伏期约为16~18天。流腮以腮腺肿大、腮腺非化脓性炎症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少部分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腮腺最常受累,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腮腺肿大是以耳垂为中心。
(三)预防与控制
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手段。适龄儿童应按国家免疫规划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程序,于8月龄、18月龄及时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感染。
1.学生与家长
(1)勤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卫生清洁和空气流通。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患者应居家休息。腮腺炎患者应进行隔离,隔离期应从发病到腮腺炎肿胀完全消退为止。
(4)接触者应医学观察。对学校或工作场所等集体单位接触过患者的易感者,建议在暴露后2~4周居家医学观察。
传染病防控工作与孩子健康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平安努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绿色安全的屏障!祝您全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编辑:王兴伟
审核: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