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健康睡眠   培养阳光少年
——北沟小学学生健康睡眠指导


      近日,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针对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我校建议学生就寝时间不晚于21点,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

      为贯彻《通知》精神,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并优化学生睡眠管理,探索科学有效的睡眠管理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校特整合了许多提升小学生睡眠质量的举措,号召家长朋友们参照学习,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护航!

一、 规范睡眠好处多

1.好的睡眠是能量的源泉,是学生成长的助力。

       在获得一次又香又甜又舒适的睡眠之后,会感到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甚至整个白天都会劲头十足。

2.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睡眠对于保护人的心理健康、维护人的正常心理活动是很重要的。小学生长期睡眠不足,容易出现易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激动,甚至发生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疾病。

3.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助力孩子体质健康。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免疫力提升和生长激素分泌,从而有效降低学生感冒、近视、肥胖的风险,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育,促进学生身体各方面的生长。

二、掌握科学睡眠策略

1.制定作息表,养成规律作息。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作息计划,让孩子养成有规律按时入睡的好习惯,在孩子体内形成固定的生物钟,有助于孩子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2.改正不良的睡眠习惯。

       孩子中不良的睡眠习惯很常见,比如蒙头睡觉、开灯睡觉、睡前剧烈运动等,都会降低睡眠质量。一些孩子怕黑,所以睡觉时常常是开着灯睡。开灯睡觉是医生们非常不主张的,开灯会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干扰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如果真有开灯的需要,可在远离床的位置,开一个低亮度的小夜灯,但是千万不要一开就是一整夜。

3.高强度学习后做一些具有入睡仪式感的事。

      学习结束后,孩子们的大脑可能还是处于兴奋状态,孩子不能一下子进入睡眠,这也是正常情况,因为大脑皮层还处于兴奋阶段。建议睡前,家长可以提醒学生做一些具有入睡仪式感的事情,比如用热水泡个脚、喝杯牛奶、听点白噪音或者舒缓的音乐,让大脑收到指令,安静下来。

4.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适宜的睡眠环境主要包括:

       (1)卧室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噪音,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最舒服的温度为20至25摄氏度,在20至25摄氏度之间能够快速睡着。

       (2)床铺要软硬适中。

       (3)睡眠时卧室尽量处于黑暗状态,避免光源刺激,减少“屏幕暴露”,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睡眠环境。

       (4)睡前30分钟避免剧烈的体力和脑力活动。

5.白天适当锻炼。

       成长期的孩子适量进行运动,对孩子的发育和健康都有所裨益,但是运动的时间和程度要把握好。白天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跑步、踢球之类的户外运动,有助于提高晚上的睡眠质量;晚饭后要避免剧烈运动,也不适宜做兴奋的游戏,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大脑过度兴奋,从而不能早睡。

6.适量补充助眠食物。

      孩子在睡前不要吃得太饱,适量补充有助睡眠的食物即可,比如牛奶、核桃、葵花籽、小米粥、大枣、蜂蜜等都是能够帮助睡眠的食物,可少量食用。


      各位家长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科学安排学习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让孩子们在健康快乐中学习成长,绽放成长笑脸!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