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2月26日,新的一学期就这样开始了。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对二年级下册的数学课程还是充满期待的。
按照本学期的大单元集体备课进度,本学期第一节课是《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属于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与运算主题,本单元是在学生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表内乘法、表内除法后又单独开设的单元,足见它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对除法意义的一次拓展,对平均分概念的一次更深刻的理解。本单元在整个小学阶段处于建立阶段,既巩固了表内乘除法的内容,又对以后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奠定了基础。
备课时,通过对北师大版、人教版、青岛版教材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寻找在编排上的共性与区别,我选择了有利的数学学习素材,了解了编排的变化,把握重难点,以此达成目标。
青岛版的教材共编排了2个信息窗加1个智慧广场,分别学习认识余数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及试商方法(含解决问题的进一法和去尾法)、周期问题。青岛版教材的编排更注重知识的整合,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已经初步认识除法的竖式,所以本单元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可以迁移旧知进行学习,同时较为全面的涉及了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运用。
对学生进行学情调研时发现:
1. ①90.91%的学生能正确列式解决,说明基本能运用表内除法解决问题,4人列出乘法算式。
②90.91%的学生能正确写出竖式,说明对表内除法的竖式掌握较好。
③只有27.27%的学生能解释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 ①95.45%的学生选择画图说明自己的想法,并描述准确;其中有78.57%的学生选择列式说明自己的想法,其中76.19%能正确列式计算,大多数学生单位写的不正确。
②79.55%的学生能写出题目的竖式,20.45%竖式不正确。
③56.82%的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足够数量的盘子。
借助旧知,深入理解平均分本质
在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接触平均分时,孩子们懂得“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但是更多的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本节课开始,还是通过情境引入: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人?让孩子们自己先动手摆一摆自己的小棒或者小圆片,通过摆一摆,孩子们能得出可以分给3个人,可是在说到“剩下”的1片饼干该如何时,很多孩子说再把这1片饼干进行平均分分出去不就好了吗?当孩子讲到这里时,突然让我想到了李燕燕老师曾经对除法系列解读的时候说过的“标准”二字,何为标准?在这道题里,标准就是“每人分3片”,剩下的1片小于标准3片,所以不能再分,而剩下的就是“余数”了。从而引出平均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还有剩余。这也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自主探究,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通过圈一圈、算一算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但是在教授这部分的内容时,太过于直白,偏重于了“灌输”,让学生主动认识到“余数小于除数”而不是生硬地说“你有什么发现”,更不能硬性让学生去观察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而我恰恰犯了这个“错误”,所以孩子们给的答案是这样的:嘉懿发现被除数递增;庆睿发现除数相同都是4;荠萱发现单位都相同等等,但是没有孩子会主动提及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其实回归到“标准”上来,对照操作,在算式中找标准,说明余数表示什么意思,得到余数小于除数的结论,就是剩余的数不够一个标准。
本节课上完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在备课时还要关注到什么?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们能否以专业的解答回复孩子?重难点的突破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更合理更容易突破呢?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每一次反思都是成长,前路虽长,尤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