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

瑞源
创建于02-28
阅读 56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有幸元宵节前体验了客家文化,拍摄了一些花蕠和视频,供欣赏。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

      

清音游光灯

00:12
00:08
00:25

石上割鸡

石上割鸡是江西省宁都县石上村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通常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日进行。这是当地一种庆祝添丁(即生有男孩)的仪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割鸡”仪式中,头年生子添丁的人家会邀请亲戚朋友前来祝贺,并在汉帝庙举行盛大的仪式。所有添丁的人家会按照抽签的顺序,一家家前往庙宇“割鸡”朝拜。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燃放爆竹和吹奏唢呐锣鼓,营造出热烈而庄重的氛围。

  “割鸡”仪式结束后,村民们会举行“担灯”仪式,由“龙灯”开路,后面跟着红、花、黄、白、黑五种花色竹蔑扎成的“马灯”,所有添丁的人家要按照规定的路线,一路鸣鞭放炮,到李氏宗祠祭祖,以此告慰先人,祈求家族繁荣和子孙昌盛。

    石上割鸡作为石上村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之一,不仅是对新生命的庆祝,也是对家族和祖先的敬仰和祈愿。这一传统习俗已经成为石上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宁都石上割鸡担灯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进一步体现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重要性。

00:30

江背扛灯

大布扛灯是一项独特的客家民俗活动,被誉为中国灯彩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这项活动历史悠久,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大布扛灯以姓氏宗族为单位,每年元宵节期间,各宗族会组织村民制作扛灯,并进行表演比赛。扛灯的制作非常讲究,灯架由毛竹扎成,外糊白纸,内点蜡烛,灯架四周装饰着各色彩纸扎成的花、鸟、鱼、虫等图案。整个扛灯队伍通常由龙头、龙身、龙尾和花灯等部分组成,龙头高大威武,龙身蜿蜒曲折,花灯五彩斑斓,非常壮观。

    在表演过程中,村民们会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和唢呐声,舞动扛灯,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队形变换。整个表演场面热烈而庄重,既展现了客家人民勇敢顽强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大布扛灯不仅是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展现了客家人民勤劳智慧、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00:33
00:30

石上添丁炮

客家添丁炮是客家地区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这种活动源自对生命延续的庆祝,体现了客家人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对家族繁荣和美好生活的祈愿。

     燃放“添丁炮”的过程中,爆竹声声震耳欲聋,寓意着家族兴旺、子孙满堂。爆竹的响声在客家地区传得很远,象征着家族的声名远扬和子孙的繁荣昌盛。同时,爆竹的红色也寓意着吉祥、喜庆和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添丁炮的含义也在逐渐扩展。现在不仅是为了庆祝新生命的诞生,更是为了表达对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喜悦之情。这种传统民俗活动已经成为客家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00:20
01:50
03:04

曾坊桥帮灯

桥帮灯是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客家人一项极具特色的元宵习俗,已有200多年历史,早在2006年就入选了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桥帮灯的制作非常讲究,包括做桥帮、削天心钻、搓稻草绳、捆扎灯框、糊灯框、灯花剪纸、安插蜡烛、贴灯花等步骤。每个桥帮大小一致,每一帮都装10盏灯,而灯框上糊贴的剪纸和灯花则各有特色。当所有的桥帮灯制作完成后,它们会被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蜿蜒起伏、长达数十米的金色巨龙。

     在元宵节期间,村民们会伴着锣鼓和唢呐的欢快节奏,舞动这条巨龙,在山岗、田野间飞腾。最后,桥帮灯会进入村头的大草坪,灯队先是舒缓地围绕草坪走三圈,然后开始追逐,即头灯追尾灯,而尾灯则不让头灯追上。灯队时而舒缓转圈,时而急奔如飞,最后头灯终于追上尾灯,整个灯队便成为一个大圆圈,意为大团圆。

    桥帮灯不仅是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更是承载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和文化传承,使得桥帮灯成为了宁都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00:52
01:00
00:35
00:34
01:06
00:31
01:20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客家人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保护和传承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 56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