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作为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一,学生量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二年级数学组的老师们基于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这一单元内容布置寒假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感知重量,加深认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量感的经验积累。
实践活动一:物品质量我知道
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而对物体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与质量有关的事实,已经有了初步的物体轻重的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学生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为此,老师们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活动,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说一说,亲身体验,完成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对1克和1千克的实际“大小”的直观感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鲜明的“表象”。
实践活动二:小小超市观察员
我们身边常见的生活用品哪些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呢?带上调查表,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走进超市,找一找、看一看、拎一拎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借助多种感官真切感受它们的重量,并认真记录下自己的体会和发现。大家不仅直观了解到不同物品的轻与重,对质量单位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收获满满!
一幅幅图片洋溢着孩子们寻找知识的快乐与满足,同时,留下孩子们寻找发现的足迹,留下童年的欢快与烂漫。更重要的是学生充分感知体验了克与千克质量单位的应用。
实践活动三:质量单位我来讲
孩子们还会讲关于“质量单位”的很多小故事,如“ 克和千克的来历”、“克和千克的关系 ”、“关于克与千克的数学问题 、成语或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王钰琢同学为大家讲解了关于克和千克的数学问题,讲解的有条有理。
“半斤八两”这个成语你了解它的意思吗?徐瑾瑜同学会告诉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常语艾同学边称量边向大家介绍在计量物体质量时,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
吴振宇同学不仅告诉大家“克和千克”的来历,还讲解了“克和千克”的换算。
马淑涵同学用一个“克和千克”的小故事告诉大家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通过此次的实践活动,“克”和“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感悟、操作、亲身体验后逐步形成,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活动中的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质量与生活的联系,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同时,体验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进而加深了他们对“质量”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撰稿:马佳丽
审核:谢丽华 张丹
终审:刘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