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激发我们工作室教师阅读兴趣,营造浓厚书香工作室氛围,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工作室全体成员在书籍里相遇,共享文字之美,尽品阅读之乐。
阅读瞬间 聆听花开
一本书,一个世界,
一个故事,一段旅程。
读书是我们最好的修行。
书香墨海 分享摘抄
打开自己,让文字牵着思想远行,
沿途山川河流,有旖旎风景。
这是快乐的出发,也是幸福的围城。
启迪智慧 感悟人生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
其中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危机干预》读书心得体会
阳信县流坡坞镇中心小学丁希伟
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上网率的增加,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增加了一项新的任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也包括对青少年进行正确上网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对青少年实施网瘾矫正的教育,我认为要多管齐下,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引导与教育。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趣性与时效性。
虽然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出现可喜的变化,但在我们这些乡、镇农村学校,由于信息相对闭塞、思想观念保守、办学条件限制等,老师主导、“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教学就失去了一定的吸引力。好课堂有很多评价标准,但我认为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积极地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甚至争论问题,这样学生有事可做,愿意积极行动去探索、求知,这样学生获得来的知识有了亲身的体验,更加容易消化和吸收。
二、开展积极有益的活动。
单调与单一,容易让学生心无所依,网络便乘虚而入成为学生消遣的替代品。科任教师可以借助课堂,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主题班会、小组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多调动学生的参与,特别在小组竞赛中,小组内成员积极合作,适当的谦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学期的活动中有当众展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进取,收获成功与喜悦。
三、对青少年进行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对学生的交往提供了心的庇护场所。避免了当面表达所产生的尴尬,可以留下思考的空间。即使写错字也无所谓,有时一个简单的网上表情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年龄、身份、地位、性别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毫无顾忌地交流,可以尽情地宣泄。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为王的空间。自尊没有保障的场所,最能让一个人产生自己极端无用的自卑感。被人嘲笑与侮辱,是对一个人自尊的极端挑战。所以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很重要,对学生深入地了解,做出中肯地评价,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相互评价,互赞同学的优点,这样,让学生特别是网瘾学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尊自信的支点,善于扬长避短,多多创造成功的记录,获得成就感。
反思让我们更深刻,更多地思考对青少年的网瘾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方法,让青少年有网知道有节制地上,有网科学地上,而不至于耽误学习与前途。
读《学习共同体》有感
阳信县第四实验小学 张观岩
《学习共同体》这本书,既像一把钥匙,开启了科学化教学的大门;也像灯塔,为稚嫩的教育者指引方向;又像启明星,照亮了成功育人之路!于我而言,这本书简直是“百宝书”,每当教学上遇到问题时,我总会翻一翻,看陈博士是如何解答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入安全、平静、投入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一问题困扰我良久,翻阅这本书后,我便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甚至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学习共同体》这本书,既像一把钥匙,开启了科学化教学的大门;也像灯塔,为稚嫩的教育者指引方向;又像启明星,照亮了成功育人之路!于我而言,这本书简直是“百宝书”,每当教学上遇到问题时,我总会翻一翻,看陈博士是如何解答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入安全、平静、投入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一问题困扰我良久,翻阅这本书后,我便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甚至有了一些新的见解。
初为教师时,总觉得热烈的课堂氛围——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是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发现良好的课堂氛围应该能让学生产生安全、平静、投入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温暖、润泽的倾听关系。教师讲课,学生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学有所思;学生发言,所有师生用心体会,共鸣、反思。做到这两点是非常艰难的,需 要教师反复强调,师生共同努力。
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公平共赢的学习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照顾每个学生,因此每节课,我都会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思考。
1.少即是多,问题精简,突出核心。自己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有可能会用到三节课。反思:课堂上应着手于核心问题,而不是细碎问题的累加。每节课设计的问题不要过多如果难度不高的话,以2~3个问题为宜,如果难度较高,一节课只要设计1个核心挑战性问题。
2.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反思自己的课堂练习,在抛出一个问题之后,有时候担心课堂时间有限,会使劲地拉着孩子往前走,而没有做到循循善诱,引发孩子独立思考。我想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思考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步调来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劳动育人需要教育合力
温店镇中心学校 孙伟
读完“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部分后印象最深的是两段文字。分别来谈谈我的感悟。
首先,文中指出“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人,进行劳动教育规划、组织实施、评价等,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恐怕没有一所农村学校能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吧?更不用提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了。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兼职教师责任就更重了,劳动育人的压力就加在了我们身上,那我们更应该做好劳动教育规划,如何实施与评价尤为重要。
其次,文中强调“中小学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育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很多学校开始重视劳动教育了,但是得不到家长支持,他们认为这不是应该在学校做的事情,仅靠学校一周一节的劳动课是远远达不到育人效果的,缺乏家长引导的话,孩子们的劳动教育观念树立不起来,很多劳动教育技能也缺乏锻炼的机会。我认为劳动教育需要教育合力,而且很有必要,要想形成教育合力,必须先进行家庭劳动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家长认识。
总之,要想做好劳动教育,还是要学校提高认识,并且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导师的作用,利用少先队、共青团、党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等各方面的力量,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家长及当地人力资源,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读书随想之三
——读张爱军《备课专业化》
阳信县翟王镇中心小学 张国岩
每每捧起《备课专业化》,随读随不自觉会对比发生在身边的诸多有关备课的案例。我自身除教学外还兼任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在读文的同时,随时联想到关于备课的那些事,似乎正在与张爱军教授在交流。
先说说时常发生在身边的诸多关于备课的那些事儿。备课本应有它的实际价值,正如张爱军教授所言,备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基;备课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备课可以帮助教师超越物质和名利等功利性价值的追求。但现实中,很多的老师仅仅是在“写备课”,仅仅是把“备课”工工整整的“写”到了备课本本上,其内容,却没有半点经过思考的东西。似乎他们已经完成了教务处所安排的任务,或许还在学校教学常规考评中得了个“好评”,写的多的,写的工整的,有时候还会被拿到校委会上公开表扬,表扬词中冠以“书写最规范、内容最丰富、效果最适用”等好句。殊不知,这样的“备课”真正的价值所在!
江苏无锡的诸向阳教授曾在一次报告中倡导教师的专业素养需“在上课中成长,在写作中成长,在课程研发中成长”。“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本应是每一位教师耳熟能详的常识,但恰恰被一些人所遗忘。“教学评一致”、“向课堂要质量”等,常被挂在嘴边,但真正践行之的又有多少,这些真的应该敲敲警钟了。
以上是我读文的同时所联想到的一些负面的现象,不过正面的案例也是有很多的,在精心备课上课中成长起来的老师,也有很多很多。结合众多成长起来的案例,细细品味张爱军教授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念。备课是良心活,更是技术活。教师教学的专业性表现在他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伦理等诸多方面。
平素里,我们大谈提高教学质量,备课恰恰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基,也就是说课堂的质量问题,其根在备课。很多问题,症状在课堂,病根在备课。课堂上发生的质量问题,在备课阶段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不精准,教学设计中就没有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活动设计。另外,教师只要认真去备课,教师的敬业和专业精神,就会全方位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他的教学、教研、科研水平都会因此不断提高。教师最后的教学成绩“可视”,但教师备课的工夫,未必能“看得见”,但其中的关联,大家应该能想得到。教师兢兢业业的备课,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是利他的、利己的,这就是备课之功利性和奉献性的表现。
今天暂记录随想之一,后续我将不断读、不断记录,争取在读《备课专业化》中成长自我。
读《备课专业化》有感
阳信县劳店镇中心小学 韩福庆
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寒假期间,再读张爱军博士的《备课专业化》第一部分,本部分主要写了为什么要研究备课,备课的意义是什么?传统备课有什么缺点和不足,什么是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优势和意义及其研究的必要性;通过阅读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好的备课不仅仅是将教材讲透,还能够将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知识海洋,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备课专业化》没有小说阅读的吸引性和趣味性,但它与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所以仔细读来,反思自己的备课,就会收获自身的成长。提高备课质量是上好课的前提,去掉一切繁华,备课终归的落脚点在于要解决“去哪儿、怎么去、到了没有”的问题。也就是设置好一个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一个教学过程,根据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估。课上的好不好,要看目标、活动、评估是不是一致性。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经历了传统的教学备课理念到改革后的教学理念,在读过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理念后,原来那些原有的观念已逐步被刷新,需要重新用新的词汇、新的逻辑思维、新的备课模板去备课,只有不断的学习、摸索、研讨、反思、进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阅读《备课专业化》心得体会
刘绪娃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还在想备课专业化?日常的备课不就是看一看本节课在课标中是什么要求,读一读教材,看看教材中有哪些例子,重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突破重难点等。还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备课写教学设计都是写逐字稿的,上课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写上,那时候也没有个专业的老师指点,都是自己通过教参,教辅,课本,甚至是参考网上一些教案然后加入自己的一点想法进行设计。
最近几年,学校开始搞电子教案,我觉得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中进行修改,所谓的二次备课,然后再改初稿,不断地完善教案。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我觉得这样的弊端也是非常大的,电子教案容易让人的思想产生惰性。
读了《备课专业化》这本书,开头部分讲述了为什么要研究备课?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传统的教学都以上课为重心,忽视了备课的重要性。书中有一句话比喻得很恰当:“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棵苹果树,成绩是果子的话,则课堂教学好比树干树枝,备课好比树根。要想果子结得好,不仅要打理好树干树枝,还要打理好土壤和树根”。由此可见备课的价值所在。但是随2022版新课标出版以后,我们的备课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作者提到了传统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传统备课的质量问题。备课质量是什么,“去哪儿、怎么去、到了没有”等问题。去哪儿就是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怎么去,就是为了达到目标要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到了没有,就是最后怎么评价。然而,传统教学最重视的不是去哪儿,而是怎么去。教师在备课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教学流程,最感兴趣的也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些所谓技巧,对于决定和引导教学流程的目标却比较草率,甚至不假思索地摘抄教参。
总之,教学目标设计质量不高,备课质量自然打折扣。读到这反思自己的备课过程确实属手作者所说的,注重教学流程,而把教学目标忽视了。忽视了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的一致性。其次是传统备课的理念问题。现实中存在“备课重要,但远没有上课重要”、“备课不一定非要写教案,课件、导学案也是教案”、“备课是青年教师的事情,老教师可以不要求”这些现象,这些所谓的错误的“理念”阻碍了教师专业备课的发展。最后一点是传统备课的技术问题。真正的备课不是一个“备知识”的过程,教学设计本身是项技能。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所需要的课标分解技术、学情分析技术、目标叙写技术和活动设计技术,超越了教师备课的传统经验,更加彰显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专业性。
我要继续追随作者的脚步,接受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认真学习,并在学习中逐渐去实践操作,进而改变自己的备课模式。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读书体会
阳信县第二实验小学 毛晓然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要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我们知道,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落实劳动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下面我就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根据课标要求,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
二、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儿童的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通过各种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
三、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国。
四、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
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问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全班同学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使他们懂得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我们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更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我们应树立“劳动教育从少年抓起”的教育理念,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学生的劳动习惯,清楚劳动教育的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走向美好未来!
提升专业技能 打造高效课堂
——读《备课专业化》有感
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史琳
教学评一体化,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教学原则,是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本质。张爱军老师的《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是研究此方面专著,书中以基本理念与技术、案例评析、实际操作为逻辑线索,在介绍理念、技术和案例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步骤讲解了关键环节的操作要领,不仅在理论上深入论述了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专业标准,还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备课的系统性实操性的解决方案,使教师走向专业化具备了可操作的脚手架。
“双减”要求我们必须向课堂要质量,因此就必须改变以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方式,形成以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为主的教学方式。这要求教师在备课中重视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以结构化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改变知识、技能等的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学科“大概念”意识,凸显学科本质、学科思想方法,以及学生对知识内在逻辑的理解。
1.探索大单元教学方法
大单元设计,需要把教材单元变成能够引领学生学习的课程,即有目标、情境、任务、活动、评价、成果、反思的学习载体,它高度重视教学的结构化,体现学科逻辑和思维进阶,是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结构”“联系”和“迁移”是大观念内涵的本质。不同于课时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更强调整体性。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确保减负背景下,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因此,老师要做的,就是对“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搭建学习支架,铺设学习路径,让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真实发生。而这个过程,也正是我们每一个老师需要具体学习、探索、实践、反思的过程。
2.让目标真实落地
新课标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如何在“双减”的背景下,达到学业质量标准,就需要教师具备目标细化解读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应树立两个目标意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过程,就是要从过去思考“我要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转向思考“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即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中心。这样就指向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师的教,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分解,变成操作性较强的量化指标,有了量化标准,就可以将核心素养的表现具体地刻画出来,与学生达到的水平对应起来,使得师生都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学习阶段目标的完成程度,从而合理地调整学习方式和进度。
3.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命题建议,从看重学习的结果水平,走向更看重学习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是切实落实“双减”政策的途径。
针对学生的学习评估,老师不再关注单纯的记忆和理解,而更关注思考、探究、做事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与此同时,评价须伴随学习活动的始终,使得教学评相互融合,保证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围绕目标设计,都要达到标准,教师要对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学习任务群的每一个任务,都要进行跟踪评价,实现评价的持续性。
“双减”之根本是提升育人水平。提升育人水平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如何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面临最核心的问题。深耕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学科育人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学教评一致性”作为一种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是落实“双减”政策,强化课堂育人主阵地的有效手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做好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将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的道路。
有话好好说—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杨福荣
我们国家的文化一直以来就是比较内敛、不善于将感受表达出来的。在《非暴力沟通》中,我明白了表达“感受”的重要。表达感受不是让大家说“我觉得”,而是直接说明自己的感觉。这是我们在照顾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是我们爱自己的表现,而我们在交往中经常会歇斯底里,现在想一想,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没有达成?又或是担心自己的示弱让对方“得寸进尺”?带有“争强好胜”这样不纯粹的想法是很难进行感受的交流的,明确说出感受才能避免让人产生误解,从而促进沟通。
说起需要,它与感受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感受也许是因为他人的一些言行,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如果我们通过批评去满足某些需要,得到的可能是反对、抗拒,但是如果我们能明确提出自己的需要,可能会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当然这不是说我们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需要也是我们经过思考、筛选而得出来的,需要是否正当,是否合情合理,在这个思考、筛选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自我满足,更能实现自我成长。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在这里我最想说,请求不是命令,做老师习惯了命令的说话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良好沟通的实现。既然我们的本意是爱,为什么要用别人不想接受的方式去展示这份爱呢?当然,这里的提出请求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清楚的表达,我们在与学生交往时,往往会直接提出他们错了,但是没有明确说明怎么样是对的,学生们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我们能说的越具体,学生理解的就越透彻,操作性就越强。
除了如何表达,这本书还让我清楚的认识到倾听的重要。倾听是理解别人的基础,有效的倾听要先摒弃自己对事件的主观看法,全身心投入,能及时给讲述者反馈,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这样全神贯注的倾听有利于捕捉信息,一定意义上也能帮助别人。做了老师之后,经常会忘记倾听学生们的想法,想当然的处理事情,除了会不公平,可能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非暴力沟通可真麻烦,这不是处处要求我们小心翼翼吗?我不这么认为,非暴力沟通是在指导人们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如何有效沟通。这一切的起点是“爱”,爱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关注自己的情绪,不苛责自己;爱别人,体会别人的处境与想法,关注别人的需求,不苛求别人。
有话好好说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也是我反观自己得出来的结论。原来的我经常会用语言伤害到别人,这么看来,真的是无心之失,因为自己常常带有主观情绪,还往往词不达意。作为教师来说,学会沟通真的很重要,尤其是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既然都是一个出发点,为什么不能让沟通变得友好且有效呢?这对我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客观的观察,恰当的表达,真切的感受,明确的希望都是缺一不可的,但这些都源于一个起点,那就是爱,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大概就是让自己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将爱自然流露吧!
读《备课专业化》有感
温店镇蔡王小学 张雯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写研行”专业阅读要求精读,深研,并致力于自己的备课实践。寒假再次拜读张爱军博士的《备课专业化》一书,通过阅读第一、第二章,我对备课有了新的认知:一个专业的老师不仅要认识到备课中用到的学科知识很重要,也要认识到教学设计是必备专业技能,备课不仅是一个良心活,更是一个技术活。备课是为教学做准备,就要解决“去哪儿(要达到什么目标)、怎么去(为了达到目标要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到了没有(最后怎么评价)”等问题。专业的备课是教师的核心技能之一,关乎教师的职业生存与发展,是站稳讲台、专业发展的基石。一位教师如果不好好备课,那就很难上好课,成不了一位好教师。教师只要认真去备课,这种敬业、专业的精神就会全方位促进教师的发展,他的教学、教研、科研水平都会因此提高。
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传统的教学都以上课为重心,忽视了备课的重要性。再次阅读备课专业化的内容,让我意识到备课专业化的重要性,传统的备课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得更新自己的理念,从传统的备课模式转向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有先进的理念支撑,再进一步学习如何操作,进而逐步完善。
读《教育的本质》有感
第四实验小学赵璐璐
著名教育家陈钱林先生,将自己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领域中深耕数十年的经验写在了《教育的本质》这本书中,书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教育智慧,但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孩子你慢慢来”的教育价值观。“慢即是快”这一哲学思想最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陈钱林先生关于教育“慢”的艺术并没有作为一个观点明确地彰显在他的书中,但却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案例中,透过其对个人教育理念的阐述,隐隐向我们走来。
小学阶段切勿“堰苗助长”
陈钱林先生认为,小学教育对于人生的作用就像是建房子时的打地基,地基是埋在地底下的,如果不扎实肯定会影响房子的质量,倘若花费太多时间去精雕细琢,甚至做成艺术品却可能浪费过多的精力在细枝末节上,从而减少了在地基坚固性上的教育资源投入。因此陈先生主张在小学阶段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本外的世界,多从广泛的阅读和真实的生活中汲取养分。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许在短时间内无法让孩子成绩拔尖甚至看不到明显的进步和变化,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却是在“向下扎根”。
如此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大智慧,它有别于当前教育系统中家长、教师、学生对于分数和成绩的过分看重与比较。教育不是短期的竞赛,而是一场持续终生的“马拉松长跑”,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也绝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强求孩子拔尖,就可能会分散孩子大部分精力去咀嚼书本上有限的知识,使他们失掉更多的机会去品尝那些不会出现在考卷上的精华和营养,时间一长,孩子的发展就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
因此,我非常同意陈钱林先生的观点,小学阶段的考试,只要能考到 90分以上,就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学习能力,我们不必再追求更高的分数,而应该将时间花在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眼界,为孩子终生持续的成长储备动力这件事上。这是一种教育的远见只有慢下来,不过分执着于分数的“蝇头小利”,才能收获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更为深厚的发展潜力。
教师成长也要“静待花开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就是在用自身的成长来引领学生的成长,因此,教育“慢”的艺术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更体现在教师的自我发展。在教师成长方面,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钱林先生谈教师的备课。他认为,教师虽然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但并不意味着要死板地照搬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具备教材整合观大课程观、系统观。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对本学科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本年级其他学科都要有所了解,此外还应善于将生活中的素材整合到自己的课程设计当中.
从短期来看,这样的备课需要老师们在上课前查阅很多资料,远比照着教材或教参的设计稍作修改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但长期来看,却是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过程,这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积淀,便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课程的方向,参透了“道”,进而更好地形成在“术”的层面的操作指引。因此,教师备课也要慢下来,静下心将教学的内功修炼好,终有一天我们会享受到厚积薄发之后的成果和喜悦
与备课类似的还有教师教学竞赛和课题申报。教师参加比赛、做教育研究,这些本身都是利于专业成长的好事。但在当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下,有些老师只是单纯出于功利的目的辗转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和课题申请,存在“什么都想参与但往往没时间全力以赴”的现象。这样不仅分散了大部分精力,也不容易从其中感受到专业成长的乐趣和意义。因此,我认为教师要更多地站在终身职业发展的视角,统筹规划好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适当慢下来,有针对性地选择参与那些与自己专业发展大方向一致的竞赛,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教育问题,在职业成长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稳定的节奏,劳逸结合,静待花开。慢即是快,少即是多”。
教育是持续终身的事业,家长和老师要看得更远一些,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如果过度短视,一味急于得到成果,只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浮躁和功利的种子,有小才而难成大器。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个人成长方面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像毛竹一样不急不躁,不慌不忙,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体验,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在“向下扎根”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职业成长道路上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慢”的艺术。在“快”的时代,培育“祖国花朵的我们更要拥有“慢下来”的能力,在平和与稳定的状态中播撒爱的种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读《备课专业化》中篇有感
阳信县第三实验学校 王金霞
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这本书的中篇,读后对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新的目标,就不可能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活动。因为判断教学平的依据就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评价是否紧紧围绕共同的目标展开的。学教评的一致性正是证明目标是学教评的灵魂。
第二,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指教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在实施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反思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可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
第四,学教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素养则表现为坚持育人理念,确定清晰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联的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教学平移至性思考不仅表现在叫什么、学什么凭什么的整体课程管理中,更要落实在每节课的实际教学中。
所以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先理解好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好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及评价任务,真正做到学教评一致性。
书是灯,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推动了人生的船。让我们在这书香弥漫的日子里,与书籍携手同行,开启教育生涯的心灵之旅。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让我们的教育一路书香,让我们的生命因书籍而更加厚重。相信日后老师们都会与书籍携手同行,在教育的征途中,伴着书香,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