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护理部紧跟国家和医院《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聚焦患者需求,深耕护理内涵,坚持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护理服务,促进护理高质量发展,让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积极通过“小改变”带来患者就医体验“大提升”。
一、【改善护理服务.人文关怀】
重症医学科
不见面也能面对面,“移动探视推车”让亲情“触屏可见”
重症医学科实行24小时无陪护制度,但长期得不到亲人陪伴的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而家属若长时间不能与患者见面不安情绪也会与日俱增。
为了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让患者感受到家属的关爱与支持,消除在陌生住院环境下的恐惧、焦虑情绪,更好地接受治疗,重症医学科引入“移动探视推车”,方便护士推车在各个房间移动,在可调高度的支架底座上,有触摸显示屏,并集成有无线网络、摄像头、麦克风、音箱,内嵌智能操作系统。大屏幕、大音量,无论何时,只要有需求,护理人员都会帮助患者进行连线,让老年患者能“看清”家人的脸,“听清”家人的声音,且一键便可实现与家属连线,实现患者家属和ICU内病人的双向探视,这种穿越时空的“见面”,实现了让亲情“触屏可见”,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大力称赞!
南湖院区
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方案中提到要对护士减压减负,关爱护士就是其中重要工作之一。同时,武汉市武昌医院院党委提出积极打造人文魅力医院,强调要“关爱员工,充实员工幸福感”。为提升护士的幸福感、归属感、认同感,不断改善护士工作体验,让护士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深化优质护理内涵。
护理部积极行动、认真践行,持续开展磁性护理,积极倡导“快乐工作、幸福生活”,2024年元月起,南湖院区每月为护士组织集体生日会,让护理人员感受到浓浓的关爱和管理的温度。
病员服务部
蓝马甲助老服务
关爱老年人便利就医
为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让老年患者、残疾患者就医时的“慢节奏”跟上智能化就医的“快节奏”,门诊部在门诊一楼大厅导诊台一站式服务中心增设了助老服务点及蓝马甲助老服务。经过专业培训、身着统一蓝色马甲的助老服务人员,会主动为前来就医的患者服务,志愿者和助老服务岗手牵手,实行定岗+流动服务模式让患者一来就看到有人可以帮助他。
蓝马甲助老服务岗实行首问负责制,热情帮助老年患者解决就诊流程中的不便之处做到一问有解决。蓝马甲助老服务岗以患者需求为导向,面对空巢老人、行走不便等特殊群体陪检陪送,实行免费陪诊服务,做到一人有陪伴。提供了更直接、更方便的伴随式服务,有效消除了大家就医时的焦虑与不安,大幅提升了就医体验感。
心脏重症监护室
小小旧物改造袜子
(留置针保护手套)也有大功效
心脏重症监护室内的病人相较于普通科室病人的疾病程度稍重、依从性较差,住院时间长易出现夜间不自主拔针现象;老年病人血管差,留置针保留时间短,反复穿刺对血管损伤较大,不利于疾病恢复。
为患者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血管损伤,以及提高病人及家属就医安全感。科室广泛发动头脑风暴,集思广益,通过改造旧物——袜子,为留置针保护手套。以降低留置针拔针率,减少血管损伤。旧袜子改造留置针保护手套,原材料简单,易获得,成本低,易教学,可反复利用。患者在留置针打上成功输液后,戴上“留置针保护手套”,寒冷的冬天冰凉的液体也成为了病人及家属心中的一股暖流。
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三病区
脑性昏迷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创伤性颅脑损伤、脑出血、颅内感染等都有可能导致患者脑性昏迷,持续昏迷状态可造成继发性脑损伤,昏迷时间越长,患者并发症越多,死亡率越高,预后也越差。目前感知刺激是除药物干预外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促醒手段之一,然而,在当前临床护理中,感知刺激疗法主要由护士执行,常常忽略了患者家属亲情支持的作用。
针对神经外科脑性昏迷患者难以苏醒的问题,神经外科三病区组成干预小组,采取了用亲情唤醒的方法来促进患者的恢复。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患者在听到亲人的哼唱或倾述时,出现了流泪、皱眉等反应,并且在心电监护仪上也体现了患者心率、血压的波动,提示家庭亲情疗法促进患者大脑皮层由抑制转为兴奋状态,同时提高了大脑皮层血流灌注,改善脑组织血供和氧供,有利于降低脑性昏迷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了家属的认可和支持。
康复医学科室
神经内科二病区
9字诀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神经内科二病区主要收治脑卒中、眩晕、偏瘫后遗症等患者,且患者多为高龄,由于疾病影响,大多会出现情绪焦燥合并身体不适等情况,责任护士给患者做出院宣教后,由于科室患者老龄化及认知退化问题,患者往往记不全宣教内容,如:何时能够结账?何时拿到出院带药、出院小结?出院带药应该怎么吃?何时复诊?造成患者出院感受不佳,影响患者出院体验。
为此,科室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开展:(一)热心迎--“三秒应答”首问负责制,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做到“三秒”内必有回应;(二)耐心讲-- 针对口服药品种类多,出院后如何正确服药的问题,将常用药物的药品信息制作成一张《出院带药明细表》,方便患者查看。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方便患者获取用药信息,降低患者误用风险。打印内容保证字迹规范便于辨认,减少手写的错误;(三)暖心送---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出院结账单、出院带药、出院带药明细表及出院小结送到患者手中,并反复告知其结账的时间、地点及服药的注意事项。将行动不便、出院物品较多患者护送至电梯口,再次提醒患者复诊时间,挥手告别让患者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
入院时—热心迎
出院时—暖心送
手术室
“转运工具微改变”
让患者在手术室脚不落地
在我们的认知中,手术患者进手术室,能走着不坐着,能坐着不躺着,这样每个手术患者都觉得自己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转运途中患者的安全和保暖,患者走在去手术室的路上难免有忐忑、焦虑心理,尤其换上拖鞋后,走在手术室的长廊上,穿着单薄的手术服,跌倒风险骤增,体温微降。
针对此问题经科室集体讨论,今年1月份手术室为确保手术患者转运安全和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申请了一台轮椅用于转运手术患者,并在轮椅上增加盖被,此项举措降低了手术患者在转运途中的跌倒风险,并从术前开始为患者主动保暖,这样即确保手术患者在转运途中安全,又预防了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发生。通过转运工具微改变,使手术患者的满意度较前有所提高。
神经内科一病区
提高检查效率
“一单导检”让检查更有序高效
神经内科一病区住院患者年龄普遍偏大,每当病人入院以后,医生开具检查单,在责任护士为其宣教检查时间、地点以及注意事项之后,部分患者容易忘记,有时也会把检查单子弄丢。
为了让患者的检查更有序高效的完成,科室建立了“一单导检”的使用,让患者对自己未完善的检查一目了然。护士也可以通过导检单判断患者的检查项目是否做完整。“一单导检单”大大提高了患者住院期间检查的效率,是一种重要的准备工作工具,它不仅有助于患者在检查当天做好准备,还能在整个检查流程中提供指导和支持,并为患者提供一个便捷的方式来查看和理解最终的体检结果。
珞狮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冬日里的阳光
护士在给予病人文关怀时,更渴望被关心、被尊重、被关怀的感觉。只有护士得到关怀,她才会更关怀病人。提升社区温馨护理服务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患者关爱,也是对护理人员的关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点多面广,护理工作负荷较大,珞狮路卫生服务中心科学调配护士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切实为护士减负。同时,着力改善护士工作环境,为冬日有外出上门服务的护士,准备了共享羽绒服、暖宝宝、姜红糖茶等暖心服务,积极提供后勤保障。让护理人员在冬日里能舒心地开展工作。
二、【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改善】
儿 科
特种兵之飞针团队
助力改善服务体验
医院里面,总会有这样的焦虑,年龄小的患者,家长总是会担心护士能不能一针见血;长期卧床,血管条件差的老人,家属又总会担心,静脉通道建立困难,怎样输送营养物质;还有特殊患者,重度烧烫伤全身遗留瘢痕等各种穿刺困难的患者,怎样才能尽快的接受药物治疗?
为解决临床各科遇到静脉通道难建立的问题,减轻患者们的痛苦、家属们的担忧,尽快让病人完成治疗,早日康复,儿科以打造“一科一品”优质护理品牌的契机,结合儿科实际工作特点,成立了“飞针团队”,打造“特种兵”品牌,致力发挥儿科护理人员的优势,协助各科室,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飞针团队”对全院静脉穿刺困难的各科室进行跨科协助,保障了患者治疗的延续性,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精神心理科
心身共管
建立“1+5+N好心身”护理模式
住院患者中,大部分存在躯体疾病同时伴发精神问题的“共病现象”,在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高达54%。但83%的患者会以躯体症状去综合医院就诊,综合医院医护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为15.9% ,正确治疗率仅为1.1%。住院患者精神障碍的高患病率和低识别率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且存在心理问题的住院患者更容易发生医患纠纷。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精神心理科建立“1+5+N,好心身”护理模式,即1:以服务患者心身健康为宗旨;5:五个功能小组:培训教育组,多学科联合会诊(MDT)组,24小时应急干预组,宣传教育组,延伸服务组。N:服务院内患者。聚焦住院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实行心身共管,以促进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处于全面健康状态。
全科医学科
发挥护理专科小组成员优势
助力压疮患者康复
压力性损伤是临床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正常人体毛细血管动脉端压力4.26KPa左右,如局部受压超过上述压力,而且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局部皮肤脂肪、纤维结缔组织和肌细胞即可出现不可逆的缺血性改变,最后导致坏死而形成压疮。由于压力性损伤是临床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于护士的素质要求高且护理任务艰巨、难题多,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知道没有哪一种敷料具备所有理想敷料的特点,没有哪一种敷料适用于一个创面各个阶段,一定要确定伤口护理需求,了解各种敷料的特性,根据伤口大小选择敷料尺寸。
为了对患者的压疮情况进行合适的伤口护理,同时又经济实惠、节约患者的医疗费由,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全科医学科护理团队发挥院级专科护理小组成员的优势,利用其在小组活动中学到的伤口换药知识,同时积极请小组内省级专科护士对换药过程进行指导,解决了大面积不可分期压疮患者的换药问题。通过半年的精心护理,一例严重压疮患者在大家精心护理下收获了良好的效果,患者的压疮伤口逐渐愈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患者家属的高度认可,也为压疮伤口处理积累了经验。
血液透析室
内瘘一体化护理管理
为血透患者保驾护航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常用的治疗选择。根据中国血液透析充分性临床实践指南,中国大多数慢性肾衰竭患者每周接受两次至三次血液透析。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障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俗称患者的“生命线”,但随着时间长了,总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内瘘并发症也会逐渐显现,例如:血栓形成、感染、假性动脉瘤等等。
为了积极响应“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血液透析室从实际情况出发,成立护理血管通路小组,为每一位内瘘血透患者个性化绘制穿刺图谱并规范穿刺,定期开展评估,对内瘘功能异常做出早期判断和干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体检部
信息化助力健康证取证流程
体检部原来的取证流程是取证者携带身份证,通过身份证查找体检者的检查信息,确认合格后,再在健康证体检系统打印健康证。常常会出现取证者未带身份证不能打证、取证者等待长、前来取证,发现体检未通过白白浪费时间等问题。
为此,体检部与健康证信息系统公司提出优化的取证流程,推动信息化改进。现在,体检合格后,系统后台直接短信推送“体检合格”短信给体检者,体检者自行在预约平台领取电子版健康证。极大地方便了健康证者,提高了就医感受、杜绝了投诉发生;工作现场秩序井然。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用药提示卡 提高用药安全
心血管内科以老年患者为主,多数患者同时伴有多种疾病,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为了使需要长期使用多种药物的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能够获得专业指导,心血管内科二病区通过整理分类常见药物,归纳总结药物用法、用药时间与用药禁忌等,由责任护士一对一针对性宣教,并形成二维码,悬挂于上头,方便家属也可以随时查看。出院后也通过微信、电话等随访,定期进行各项用药温馨提示,以及随时答疑解惑。通过系统的、针对性、个性化的用药指导,为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提供全面专业合理的用药健康宣教,提高老年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降低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对老年患者带来的身体损害。家属平时上班没有时间到医院,在家可以随时查看,清清楚楚地知道药物的相关注意事项,真的很方便、很贴心。
三、【改善护理服务.培训改善】
中医科
中医护理培训按需进补
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能力
为更好满足病人对中医治疗需求,中医科组织学习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并依据《武汉市武昌医院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 年)》提升中医护理能力,强化中医护理人才建设,充分认识到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中医科针对理论薄弱知识点,组织全科护士在岐黄天使平台注册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按照课程设计安排系统化学习专业知识,护士长和科室培训负责人一起督导护士学习情况,掌握学习进度,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难点每周汇总后进行答疑,建立中医护理临床思维,快速提高护士中医理论知识水平。
四、【改善护理服务.延伸服务】
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移动家医服务站
慢病服务不打烊
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覆盖居民数约35912人,在管5个社区,慢病管理病人数约3500余人,2023年慢病规范管理率仅为27%,距离目标值63%仍有一段差距,且新增高血压、糖尿病人数在逐渐年轻化,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规范的管理,将进一步发展为心脑血管疾病,后患无穷。
针对这一问题,护理团队利用中心将“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把导医台开设为“移动家医工作站”,五支家医团队轮流守候,利用周末开展延时服务,最大程度解决了“慢病人员有人管,慢病服务不打烊”。大大提高了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辖区居民好评及慢病患者赞扬。
精神心理科
延伸护理新模式
助力精神患者早康复
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更好地将中医药服务造福广大居民,提高广大居民对自身中医体质辨识能力,根据自身评估体质开展养生的方法,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团队在辖区发布了中医体质辨识小程序,让患者线上自我初评,接龙完成中医体质测试结果,并将中医体质辨识及养生电子折页传健友群,在现场结合患者自我测评面对面地进行望、闻、问、切中医体质辨识,根据每位居民体质情况,普及养生知识,针对不同病症提出专业性建议,向前来问诊的居民解答各种相关健康疾病问题,以及用药指导意见,并在活动现场教居民颈椎病的锻炼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