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龙年春节,爷爷虚岁99。他老人家已经是我老家周围好几个村最高寿的老者了,我们都热切盼望着他成为这个村里有史以来的百岁寿星!现在大爷和父亲轮流照顾着爷爷,每家一个月,天冷了就两个月,当然也不是那么严格卡日子。儿孙绕膝,爷爷很幸福也很知足。爷爷曾经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过去的地主也没有我现在的生活好!”
奶奶比爷爷年长六岁,在9年前九十六岁的时候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一天接到父亲的电话,我回到老家见到爷爷。他拉着我的手,轻声安慰我:“人都有这一天”。我们相视哽咽,泪眼婆娑。奶奶公事过后,爷爷病了一场,后来在姑姑家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和调理才恢复过来,再后来我表哥又把爷爷接到济南住了两年,那里曾经是他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现在爷爷年龄更大了,就在我们家和大爷家里轮流住着。不管在哪里住,大家都很孝顺,爷爷也特别满足,到了晚上,躺倒被窝里的时候都会非常满足的说:“真受用啊”,“受用”是我们寿光话,就是很舒服很享受的意思。爷爷解放前在山东十五联中读过中学。那时十五联中在抗日敌后办学,条件艰苦。爷爷还记得当时的山东省国民政府主席曾经冒着很大的风险到学校视察。爷爷算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能写会算,毕业后教学,很多学生的年龄比他还大。现在村卫生室里挂着古人的语录条幅,爷爷能清楚地说出文章地出处,还能一字不差地吟诵,刘秉玉大夫听了都很吃惊。刘大夫跟我父亲讲起来说:“自己也只是在小时候听先生吟诵过,来咱卫生室的人中没有人能做到老人这文化水平”。
熟读经典满腹经纶和老农民之间,有巨大的反差,这是刘医生惊奇的地方,但从我记事,爷爷就是一个纯粹朴实的农民,而不是一个学究或知识分子。直到我上了大学,才逐渐了解爷爷一生非常坎坷,饱经沧桑,却又豁达无比。1949年5月上海解放,爷爷在惠民县组织知识青年学生南下支援上海,最后一批学生度过黄河后爷爷也随着南下学生到达上海,一待就是一年。一年后从上海回到济南,在省教育厅任职,也就是那时在济南度过一段时间,住齐鲁大学的宿舍。后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奶奶一个人在老家日子孤苦难过,爷爷从省城辞职回到了老家,从此躬身务农,辛勤劳作,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有时爷爷回忆这些事情,我也会问问爷爷:“您后悔吗?”爷爷说:“在那个特殊时代,咱们家这个家庭成分,我能活到现在,都不无侥幸啊。”其实仔细想想,爷爷确实有理由不后悔,他和奶奶相濡以沫在老家度过了七十六年漫长而幸福的生活。
奶奶在的时候,我们都调侃,人家都羡慕“金婚”,咱们家里有“钻石婚”。是的,爷爷和奶奶结婚七十六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太多太多,一切都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如此循环,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感情和肩上的责任,不管是在济南、上海,还是在老家,他们共同养育5个孩子,我的大爷、姑姑、父亲不管是经商还是种地的都是最诚实本分和善良勤劳的人。爷爷的孙子们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如今我们这代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成就,这就是延续。应该是家风的延续吧!
爷爷奶奶辛苦一生,并没有攒下什么物质财富,但给我们积攒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这就是勤劳朴实、耕读传家、相亲相爱的家风。家是我们的避风港湾,也是梦想启航的地方。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相似之处,在于有爱。他们孝老爱亲,以身作则传承家风;他们夫妇和睦,携手走过七八十载岁月;他们的爱没有就此停歇,而是更往宏大处生长。
千秋家国梦。齐家与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修身之道中不可或缺、前后承接的环节。文化传统赓续至今,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传统家庭美德,不断进步的时代又为家庭吹入现代文明的新风。如今我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对于良好家风和成才之间的关系,自然有更深切的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调研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习总书记还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觉得,总书记的话,真是劝世良言,天下至理。良好家风受益无穷,愿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因爱而美,一起成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