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在痛证中的应用

昭苏县中医医院
创建于02-26
阅读 307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病例分享

    病例1: 急性腰扭伤的患者;某男,51岁,1周前因搬抬重物致腰扭伤,当时疼痛难忍,到某中医院行针灸治疗,效果不显而来诊。查体:病人左侧腰部靠近肾区大面积压痛。针灸治疗:取健侧即右中渚穴、腰痛点、曲池穴针刺,先以手点按1分钟,患者活动后觉疼痛减轻不少,再随咳进针,得气后患者不时活动腰部,带针行走,留针半小时后出针,1次病愈。    

   病例2:热某,男,23岁,大学生。初诊:2023年12月29日。主诉:颈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5天。现病史:患者2年前由于长时间伏案工作,开始出现颈肩部酸痛,活动受限,无明显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曾行按摩治疗后颈项酸痛稍缓解,但反复发作。现症见颈肩及上背部酸痛不适,颈椎后仰时疼痛加重,活动受限,舌暗红,苔白,脉弦细。体查:颈肩部肌肉紧张,C3-7双侧肌肉轻压痛,压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右(-),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弯曲度变直,C3-7椎体缘轻度增生。中医诊断:项痹病(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颈型颈椎病。治疗:针具选择一次性使用浮针,针对患者颈夹肌、上斜方肌、肩胛提肌,在颈肩部距离肌筋膜激点下方5cm进针,浮针扫散操作与再灌注,双侧同时治疗,针后患者颈肩疼痛明显减轻,然后抽出不锈钢针芯,将塑料软套管留置皮下,胶布固定。嘱患者6小时后自行取出软管,并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定时调整头颈部体位,患者治疗后未复诊,电话随访治疗后未复发。

浮针治疗起源

     浮针疗法起源于传统针灸,《灵枢·官针》 “毛刺”、“浮刺”、“直针刺”、“半刺”等刺法,以及现代的“腕踝针”、“皮内针”等在其初期形成阶段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博士于1996年在针灸临床实践中首创的治疗方法,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FSN needle)在非病痛区域的浅筋膜层(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操作时常配合再灌注活(Reperfusion Approach),具有几无痛苦、无副作用、见效快、治疗耗时短、适应症广等特点;因其针刺时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肌层,只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像浮在肌肉里面一样,故取名“浮针”。

浮针作用机制

    浮针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组织通道具有传递信息、能量、保证微环境稳定的作用。对细胞和组织层面机械换能的研究发现结缔组织有让细胞能感应外来机械性动力的机械换能的特性。换能的结果是将运针的机械信息转化成生物电流,传到身体其他部位。

    浮针的进针及其扫散动作都主要局限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进行,针体左右摇摆所产生的机械力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所产生的耦合是浮针疗法起作用的关键所在。浮针疗法在即刻镇痛效应方面有一定优势,且所需治疗次数较常规针刺疗法少。

浮针治疗主要适应症

   1、颈椎病、肩周炎、肩袖损伤、网球肘、腱鞘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早中期股骨头坏死、膝关节痛、足跟痛、关节扭伤、骨科术后恢复期功能障碍、非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非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慢性头痛、失眠、面瘫、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肢体畏寒、输尿管结石绞痛、乳腺增生、良性盆腔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原发性痛经、漏尿等。

    浮针治疗优势:“安全、无痛、速效、方便”,能够最大程度的缩短疗程,减轻或消除痛苦,同时提高疗效。

联系电话:柳主任15299030742

                   徐医生15199981203


        

阅读 307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