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由来: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贴春联的寓意:
贴春联是为表达美好期盼。
春联属于楹联一种,是一种独特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事,总是希望未来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最佳选择。
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一年欢喜和幸福心境,或者表达对新一年期盼与厚望。在他们传统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开端是最惬意事,最吉利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美好感受和对未来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中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喝好,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一种外在手段。
春联的贴法:
贴上下联,要看横批的书写顺序,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下联居左。反之,如果横批是从左向右顺序书写的,上联则要贴在左边下联贴在右边。上下联的区分方法:
1、平仄读音区分法,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即仄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即平声(分阴平、阳平)。
2、含义递进区分法,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
3、时间承接区分法,依据“辞旧迎新”的传承,过去的时间在前面是上联,即将到来的时间在后面是下联,这个普遍在过年时候的春联上有所体现,常用的有生肖和辞旧岁,以及迎新春之类的。
4、涵盖范围区分法,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和国”之类词语,家是上联国是下联。
总之,贴春联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的尊重。通过贴春联,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