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我去到了位于临淄的齐文化博物馆,探寻了齐国古都的神秘文化。学习了齐国古都的治理之道,探究了出土文物的奥秘。接下来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看看我的研学之旅吧!
齐文化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它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陈、保护、研究、教育、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该博物馆建筑面积为3.5万平方米,拥有3万余件文物,其中4100余件(套)用于展览。
走进齐文化博物馆,迎面就会看见有一幅精美的青铜浮雕主题壁画,名为“海岱齐风”。
这幅壁画高达15.5米,长14米,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
看着这幅画,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画上的人物吧。中间位置突出展现了开国元君姜太公的形象,而四周则环绕着其他著名的齐国人物,如齐桓公、管仲、晏婴、齐威王、孙武、孙膑和田单等。这些人物体现了左右对称的美学,同时也对其文化有深厚的影响力。
接下来跟我一起走进展馆,一探究竟吧。
这幅图讲的是齐国的陶伦纺织技术。陶纺轮,又称陶轮,是一种古代纺织工具,主要用于纺纱和捻线。陶纺轮作为古代纺织技术的重要实物,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这幅图是齐文化博物馆中的龙耳簋。龙耳簋是一种古代的青铜礼器,主要用于盛放煮熟的饭食。
龙耳簋的形制多样,变化复杂,包括圆体、方体等,早期簋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有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到了西周晚期,簋的样式变得繁多,到了春秋时期,簋沿袭西周晚期的形制,没有根本的变化,但形制有较大变化,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
这是当时古人用的货币—贝币
贝币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货币,起源于商代,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贝币之所以成为货币,是因为它具有大小适中、便于携带和计数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天然贝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通常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贝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钱币的始祖。
转过脚来遇见了齐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接下来让我为你介绍牺尊的秘密吧。
牺尊是齐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加一级文物。
牺尊形似小牛,长46厘米,高28.3厘米,重6.5公斤,首颈结合处有一项圈合缝自然遮掩,盖为一扁嘴长颈商,禽颈反折,嘴紧贴背上,巧成半环形盖,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的几何云纹,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饰,是古代一种重要的盛酒礼器。
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使用牺尊的人物的重要地位。
此图片展示的是博物馆里面的鹰手首壶。
口与盖作鹰首形,双目圆睁;鹰喙开闭灵活;盖缘有对称的套环钮。
令人看起来有一种雄鹰的气概融合在壶身中
这个香炉是莲勺宫熏炉。
莲勺宫熏炉昰西汉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制造,炉高24、口径26厘米,。器盖镂孔边缘层次分明、厚度递减,象征山峦的每片山峰上均铸竖条状凸起,器盖更具立体感。该炉炉柄为两段嵌套式,嵌套式炉柄更便于取下炉身清理香灰。
在本次齐文化博物馆研学过程中,我了解到了齐国古代制造业文化的精细。了解到了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