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姚崇VS魏知古》记

泾渭分明
创建于02-24
阅读 28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唐纪二十七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元开元二年(甲寅、714)


    【原文】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

    简译:

    姚崇的两个儿子在东都洛阳任职,依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提携之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里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情都告诉了唐玄宗。

    小评:

        忘恩负义的魏知古:坚守原则就不要徇私枉法;既然给恩人办了事就要想到后果,而不是向上谄媚,告密打击。

    【原文】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

    简译:

    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的问姚崇:“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都担任什么官职?”姚崇揣摸到玄宗的心思,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不很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私事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臣没有来得及讯问他们而已。”

    妄议:

        料事如神姚崇,无缘无故圣上问及的事情,必定有个中原因,姚崇能很快想到东都之事,并能推测出魏知古的“告密”,我们姑且认知为姚崇的智慧与坦率,而不去联想官场的勾心斗角,斗智斗勇。

    【原文】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简译:

    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儿子隐瞒,在听了姚崇的这番话后,高兴地问道:“您是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干求请托。”

    私论:

    反戈一击:承认了自己儿子们的愚钝,反击了魏知古的忘恩负义。


    【原文】

    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

    简译:

    唐玄宗因此认为姚崇中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免魏知古的职位。姚崇坚决请求玄宗不要这么做:“这件事情本事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认为陛下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上的声誉。”

    感悟:

    转危为机:劝阻玄宗取消罢免魏知古职位的想法,呈现出姚崇的忠厚与格局。君子求诸己,改过从自身做起,不殃及他人。而今每个人都活的很累,均存在各种职场危机,我们要向姚崇学习,坦诚面对问题困难、理性看待个人得失、实事求是的做好事情、在危难中寻求机会。

    【原文】

    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简译:

    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二十五日,魏知古被罢免宰相职务,改任为工部尚书。

    思考:

    多行无意必自毙:最终魏知古还是被降职,我们一定相信没有永远的秘密,在任何时候说别人的话,一定会流传到对方的耳朵,不管是好话还是坏话。因此,为使自己的职场兴旺事业发达,只能说别人的好话了,貌似有点厚黑学的念想,格局是小了点。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年。

    至此甲辰龙年元宵节,祝大家节日快乐、顺遂安康!

                                                   于申城

                                              2024-2-24

阅读 28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