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中国龙”的故事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古代主要寓意皇权;神话故事有画龙点睛、哪吒闹海、日月潭等。《氏族典》中提到:“祖龙,老龙也。”而“老龙”即应龙,所以应龙是“龙之始祖”。又因为应龙背上长有双翼,而有辅翼者,才可以算得上是“真龙”。 在龙年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分享一些关于“龙”的故事。带大家深入了解龙的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上古时期,人们以部落为生,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动物图腾,有说虎是最强的,也有说牛才是最强的,各个部落互不服气,打了起来。其中,以蛇为图腾的伏羲氏族,战胜所有部落,笑到了最后,蛇说道:“哈哈哈,所有图腾都是我的了,把其他部落的图腾都给我安在伏羲氏族的图腾上”最终,它长着蛇身、鹿角、鱼鳞、鹰爪和牛耳,这就是新的神兽——龙。因为龙长得帅,它还被皇帝相中成为皇权的象征,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就自称“祖龙”,此后龙还被赋予了行云布雨的神力,最终,成为华夏民族的图腾和保护神。
“龙”字是象形字,像兽首蛇身的神物,在金文、篆书、隶书中“龙”字字形复杂,龙头和龙身多细节和装饰,在繁体和简体中,“龙”字又被简化,去掉多余笔画,字形简洁流畅。
春秋之前 龙和爬行动物很像,长着巨大的头颅,锋利的牙齿,四肢非常健壮,身上散发着粗鲁、暴力的气息,展示了神秘的力量。
从战国到唐朝龙逐渐褪去爬行动物的特点,开始向飞行动物靠拢,龙的角开始分叉,更像鹿角了,头上也有了羊须、头发和睫毛,大部分的龙身体呈s形,作一飞冲天状。
宋朝之后, 龙的形象和现代的几乎一样,形态已经确定了,头角变得更长,口变深,身躯变长,须发飘飘。在《山海经》中,龙被描绘为具有神奇力量,和超自然能力的生物,是神、仙、妖、魔等;在《红楼梦》中,龙被描绘为宝玉的守护神;在《西游记》中,龙被描绘为孙悟空的盟友 。



龙生九子

古代神话中,有“龙生九子,凤育九雏”的说法,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龙的家族
中国人喜欢把最尊贵的事物,都和龙联系在一起。在古代皇帝的身体叫“龙体”,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皇帝坐的椅子叫“龙椅”;皇帝高兴叫“龙心大悦”;惹了皇帝生气叫“触犯龙规”;龙年生的孩子叫“龙子”。
“舞龙”的习俗,相传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据史书记载,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的节目之一。早在汉代(前205年-219年),杂记记载: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当时,“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主要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龙的类型有:彩龙、火龙、水龙、板凳龙、草龙等五种,其中火龙最有特色。耍火龙时要用烟火冲烧,民间谓之“烧花儿”,烧掉秽气。其花儿通常有纸花、竹筒花、牛欠花、生铁水花等。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龙,象征着威严,也象征着吉祥。关于龙的传说,也常寄托着老百姓的希望。在各地都有兴建的龙王庙,就是老百姓对风调雨顺的向往。二月二,龙抬头,也是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赛龙舟也是纪念活动之一。龙舟形状像条龙。船头坐着一个击鼓指挥,船两边各做一排人,手拿划桨,船尾站着一个人,手也拿着划桨,他们喊着口号全力划着,哪条船先到指定的终点就是胜方。这种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团结一致的团体精神。也表示了对屈原的纪念。
2024年
中国人的龙年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让我们一起以“龙”之名
追寻我们大中华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