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世界里,每一位父母或教师都希望找到一把金钥匙,打开孩子内心深处的宝藏,激发他们的潜能,助力他们健康成长。那么这把钥匙究竟是什么?或许,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把心献给孩子》能为我们揭示这个秘密。这本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为我们展现了如何真正用心灵去滋养孩子的成长。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在这里,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心灵的交流与碰撞。书中不关注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细节,而是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带领一个孩子认识周围的世界;如何帮助他学习,减轻他的脑力劳动;如何唤起他内心高尚的情感和情绪;如何培养他人格尊严,人性本善,以及对故土的热爱。
在书中的第一章节,作者向我们诠释了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1. 我们该怎样爱孩子?
爱孩子不等于孩子感受到被爱。说起来,这令很多为孩子殚精竭虑付出的老师和家长感到心酸不已。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作者以他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把心用在孩子需要的地方,那份深沉的爱才会被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如果教师极少和孩子进行精神交流,无法走进彼此思想、感觉和情绪的世界,就很难想象情感修养和教育修养之间的联系,孩子们总是乐于接受自己心爱之人的话,教师如是,父母亦如是。在教育中,关系永远大于道理。
2.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快乐学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孩子和家长们对学校的称呼。在“快乐学校”,孩子们生活不受严格规定限制,也不会规定孩子们该在户外待多久。重要的是不让孩子感到腻烦、沉闷而盼望着回家。老师总是在孩子们兴趣正浓的时候结束学校活动,让孩子们急不可耐地盼着第二天的到来,并许诺在第二天给他们一些新的快乐。老师在上课时也不会把所有相关地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因为知识一旦泛滥,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被湮没。这是多么巧妙地教育智慧呀!让孩子对学习永远保持新奇和热爱。虽然在我们现在的学校制度中无法做到总是在学生兴趣正浓时结束一天的学校活动,但是至少要在下课铃声响起时结束一堂课的教学活动,把宝贵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我们有时会看到为了讲完一个知识点而推迟下课,为了巩固学习内容而让学生在课间完成练习的现象,那真是得不偿失。
3. 如何守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快乐学校”会关注孩子们运动、饮食、视力等细节,甚至对家庭应该种什么果树,每餐该给孩子提供什么食物都做细致指导。老师请求家长们同意让所有孩子热天光脚来上学,下雨了就踩水回家,不必给孩子裹太多衣服,天气好的时候不能待在室内,必须到外面行走、活动等,孩子们胃口变好,生病也减少了。 大自然是健康之源,要让孩子保持健康,就得尽可能多接触自然。
4. 怎样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快乐?
“快乐学校”的孩子大都是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的心灵创伤的孩子,许多孩子都出现了神经官能症的倾向,要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快乐,重点是要在校园环境中消除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遭遇的那些不幸、痛苦和冲突。顾及孩子易受损的心理,通过校园生活帮助孩子摆脱忧郁,激发乐观情绪,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孩子察觉自己被当作病人对待。
在深入阅读《把心献给孩子》的第一章节后,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转变。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世界,用智慧去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把心献给孩子”,让教育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最温暖的陪伴。让我们一起继续阅读吧,相信每一位教育者都能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