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丰富节日文化生活
——清泉村委会琉球村组织琼剧演出

滕氏大家
创建于2024-02-23
阅读 53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2月17日是农历正月初八,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当天晚上8时30分,清泉村委会琉球村1、2、3、4队共同组织了一场传统文化琼剧演出。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是中国海南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2008年,琼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琼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两大类:前期为“曲牌体”,并有帮唱。后期则演化为“板腔体”。原有的曲牌体和帮腔逐渐淘汰,现在只在某些戏或“程途”、中板等板腔中能够找到痕迹。不论生、末、净、丑、杂各行当,在表演喜怒哀乐的不同感情变化时都可以使用,是琼剧较为古老的唱腔。

        琼剧武功属南派,拳宗少林,曾使用真刀真枪,也有杂技表演。清未有不少名武师,能使用十几件武器,并有飞剑穿柱、穿刀圈、舞火架等特技,建国后,兼学北派武打。布景最早年大小班均在台中挂一白布,画乐工图案(锣、鼓、唢呐三乐师和乐器)。文、武场乐工分置于左右侧。清末改为黑色或花布幕,两侧挂观众赠送的彩幅。“五四”运动后,开始用彩色和绣绒幕布,进而用各种绘画布景(如厅坐、宫廷、楼阁、山水等),并按剧本场序起落。服装原来只用汉、明两朝冠服。官服蟒袍全是绒绣,书生、村姑、强盗只用白、黑、蓝、红等色的市衫、裙、袍套。靴鞋均是薄底;兵皂、强盗穿草履。建国前后始作改革,按剧本需要设计冠服。

        琼剧的角色行当分为五大行。即生、旦、净、末、丑。生行包括正生、贴生、武生、小孩生;旦行有正旦、贴旦、花旦、老旦(婆角)、彩旦、梅香旦、武旦;净行有大花脸、二、三花脸;未行(杂仔)有黑须未,白须未;丑行有杂角、花生。另外,琼剧角色行当中尚有已消失的杂经头和四大金刚。旦净唱假嗓,其余行当唱真嗓。文戏重唱不重做,许多艺人都以唱闻名。

        琼剧的艺术遗产丰富,它的传统剧目分三部分:一是文戏(以唱功为主),源于弋阳腔,杂以四平、青阳二腔,属曲牌体制,滚唱发达,带帮腔。如《槐荫记》、《琵琶记》等八百多出;二是武戏(以做功、武打为主),剧目有《八仙庆寿》、《六国封相》、《古城会》、《单刀会》以及《三国》、《水浒》、《薛家传》、《杨家将》、《封神演义》等历史、神话小说戏等四百多出;三是文明戏,又称时装旗袍戏,剧目有《救国运动》、《省港大1》、《空谷兰》、《断肠草》、《秋瑾殉国》、《啼笑因缘》等一百三十多出。解放后经过整理、改编、创作和移植其他剧种的古装、现代剧目共有一千五百多出。还出现了一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如《红叶题诗》《张文秀》《搜书院》《狗衔金钗》等。这些剧目,故事动人,唱词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

        琼剧历史悠久,是在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潮剧)、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琼剧曾流行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被称作“南海的红珊瑚”。

        琉球村组织这场琼剧演出,吸引了附近几十个村庄的村民到场观看,大家表示,这样的文化活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丰富了村民春节假期的文化生活,今后还应该多办、常办。

阅读 53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