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书香  共前行——汉中市南郑区莲花九年制学校读书会共读《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分享

看岁月沧桑
创建于02-23
阅读 12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书香正浓,成长最美。阅读的魅力,只有靠近它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2024年2月23日,汉中市南郑区莲花九年制学校读书会三位书友张清、李蕊、周丽琴在新学期教师工作会上分享了共读书目《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受,书山万仞志能攀,学海无涯勤可渡。让我们以书养性,以书启智,以书修德,一路芬芳,一路成长!

给自己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分享

汉中市南郑区莲花九年制学校  张清


本书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本教育经典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来改称《给教师的建议》。

今天,我的分享分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给自己的建议”:第一条建议,不妨问问自己为何要当老师?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我的答案很明确,是因为受家人的影响,觉得当老师是我的梦想。然而,我不知道的是教师职业意味着辛苦: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繁重不已;而且它的繁琐、漫长让人似乎看不到尽头。并且,教师的劳动不能重复,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不变发展和不断变化着的人,他“永远是新的”。平时工作繁忙,许多学习、培训还放到寒暑假,说好的令人羡慕的寒暑假?并没有!教师职业意味着责任:教师承担的是培养人的责任,不仅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家庭负责,更要对社会、国家负责。同时,教师的职业也意味着清贫:经济报酬上似乎也不具备什么吸引力。

那为何要当老师?若是苏霍姆林斯基,他定会回答:“我是因为爱孩子。”扪心自问,我不敢言之凿凿地说我任何时候都爱孩子,但是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能收获快乐:那个天天插嘴、成天坐立不安、不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偶尔能认真专注地完成作业,那个高傲目无一切的女孩主动找我聊天说心事,那个看似不懂礼貌、言语粗暴的孩子在作文本上摊开了他柔软而细腻的内心……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孩子身上全是真、善、美,他们身上还会有消极、孤独、失望、冷漠等不好的特质。教师要做的,正是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帮助他们逐步战胜或克服那些“病菌”的消极作用,强化有益部分。如果在培养人这个曲折的过程中,找不到快乐,那对于我们而言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找得到幸福的老师。

给自己的第二条建议便是:教育,不能只是爱。

教育,需要教育者保持敬畏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就如同洁白的大理石,教师、家长、集体等皆是雕塑家。“要记住,刀子稍一接触洁白的大理石,就会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是不可复制的,我们需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对孩子而言,他们也是在用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帮助我们教师成长。纵使目前,我们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可能还处于发展阶段、待完善阶段,但能力不够和懒惰、不思进取是两回事,绝不可轻慢教育!

教育不仅要促进知识的学习、品格的塑造,更要强调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发展智力的两条绝佳途径——一是劳动,一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劳动的作用,它不只能培养品德,在从事细致劳动的过程中,能使手指的动作具有必要的配合性和节奏,且在劳动创作中能帮助孩子发展智力。虽说目前我们没办法带学生去山上植树,没办法带他们去为父母种树,但依然可以用一些手工劳动来发展孩子思维和语言修养。“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的真谛之一。阅读涵养心灵、增多知识、发展学习思考能力、刺激智力觉醒,尤其是对于那批“不大优秀的学生”来说,阅读正是“治病的良方”。阅读的重要性怎样夸大都不过分。但是无计划、无组织的零散的阅读会沦为无效阅读,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好好思考,如何带领孩子在阅读之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另外,教育,还需要教育者有长远的眼光。

学生接受的各教育阶段相互依存。教育者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眼前,而应关注孩子的终身成长和发展。尤其是我们作为中学教师,绝不能只把目光投向中考,一切围绕中考去组织教育,这样教出来的只会是考试机器。最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不再热爱学习,最终丧失对知识的热望,那就是教育最大的、最不能原谅的悲哀。“种子今天播在耕耘得极好的土壤里,并不一定明天就可望发芽。今天所作的事,往往若干年后才可进行评价。”把目光放得长远些,请记住,我们是要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人。

把孩子当孩子来看,把孩子当未来的成年人来看。把孩子当孩子看,需要我们看见孩子们珍贵且脆弱的心灵,不要忘记我们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不妨以孩童的身份和角度去想见学生的内心。这样,就不会再为他们偶尔的顶撞大发雷霆,也不会再为他们的委屈脆弱而心烦意乱。把孩子当未来的成年人看,是提醒教育者培养的是未来的公民。不是所有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一样,我们要看得到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尊严、责任和担当。

第二个是《给教师的建议》中第66条至69条,这三条建议是教师对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的组织与教育。相信很多老师都会觉得少先队和团员的教育是大队辅导员和团委书记的事儿,和其他老师无关,一开始我也这样认为。但看了斯霍姆琳斯基的讲解后就不是这样认为了。

66.怎样培养少年列宁主义者,教师在少先队组织生活中的作用

少先队是儿童和少年的公民生活、社会政治生活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我原以为政治生活距离学生,特别是距离小学生的生活很远,估计很多老师都这样认为。而作者却说,从儿童加入少先队组织时起,他们就等于开始了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阶段。而我们基层集体的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用崇高的公民理想来激励少先队。

作者认为,少先队和共青团的主要教育任务,都是要使青少年的心灵充满崇高精神,使他们的头脑里具有一种思想:每个人最宝贵和最神圣的东西,是我们的伟大祖国、社会主义制度、革命成果,为建成共产主义而进行的斗争。

怎样实际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要让儿童和少年的活动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思想内容。

作者说,列宁少年先锋队组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认识祖国,从理智上和心灵上认识祖国。

也就是要对儿童和少年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为祖国的伟大、富饶和强盛而感到自豪和振奋。要使每个少年的心灵都不断增强一种责任感:我为祖国更伟大、更富饶、更强盛做了些什么?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力求把从理智上和心灵上认识祖国同积极的活动结合起来,这也就是我们要努力的另一个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必须有受思想所激励的活动。针对具体活动内容,作者进行了举例,他们的少先队员同祖国各兄弟民族的儿童交朋友。每年在同一天的同一个时间,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儿童,都到这个大河的岸边种友谊树。

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不同的时代可以结合不同的实际,在近阶段疫情、洪水泛滥的灾难时期,我们除了给孩子讲述逆行而上的英雄故事,还可以号召孩子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一个新时代优秀少先队员或共青团员的责任。

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有必备的职业敏感,真正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育人职责,这样,无论是少先队活动的组织还是其他教育活动,我们都才可能自觉高效地去完成。

67.怎样向少年列宁主义者灌输共产主义思想

本节最吸引我的是作者提到的共产主义阅读课。作者说,儿童刚刚戴上红领巾庄严地宣誓之后,作为老师,他每周就同孩子们举行一两次共产主义阅读课。

共产主义阅读课既是读书,也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故事会。读书和讲故事活动,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题目。他们阅读和讲述关于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读和讲述有关伟大导师列宁的生平及其为人类幸福而斗争的事迹。

共产主义阅读课,点燃了少年儿童对神圣的、不可动摇的事业的信仰,对豪迈的思想美德的信仰。正如作者引用的古老的拉丁谚语:话语开导人,榜样吸引人。

用榜样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肯定比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大道理要有效的多。我们要尽力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在儿童和少年时代就受到真正为祖国,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们的鼓舞。

教师极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是通过能体现人的最高美德的鲜明形象和榜样,向儿童的意识和心灵展示共产主义思想,这种美德就是为争取人民的幸福而斗争。

最后作者说,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有所作为,而且要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劳动证明些什么——这是共产主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认为自己的教育任务是,以少年儿童在通过理智和心灵认识共产主义的伟大真理时所产生的崇高精神鼓舞他们从事劳动。

是不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职责,还要让他们为此而努力,用实践、用行动去践行高尚的思想。

怎样践行?通过劳动。

没错,又回到劳动上来了,作者自己也说:你可能会感到莫名其妙,开始谈的是怎样向少先队员灌输共产主义思想,怎么转而谈起劳动来了。他接着解释道,我们的时代是创造性劳动的时代。应教育青年一代首先在劳动中成为英勇无畏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品格正是在为共产主义的胜利而进行的劳动中表现出来的。

栽种一棵小树,捡拾一片垃圾,扶起一辆共享单车,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68.怎样使青年在领到印有伟大列宁肖像的红色共青团证时激情满怀,怎样使他们珍惜共青团员的称号

作者说给任教高年级学生的工作的老师提出建议:要经常独自思考问题,要喜欢这种为青年人的命运而思索的快乐时刻和不安时刻。

共青团组织是志同道合者的组织,要努力以这样的思想和信念鼓舞和团结青年:我们大家志同道合,聚集到共青团这座壮丽辉煌的宫殿里,准备为我们的思想和信念贡献出一切,如果必要,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共青团教育工作中的一条宝贵原则。

那么,这种思想上的一致是什么呢? 怎样才能使之确立并实际上达到这种一致呢?

意识形态和思想上的一致,是共青团员的灵魂和心脏。每个持有团证的人,都应该感到自己是个共产主义战士。

达到思想一致、意识形态一致的途径,存在于劳动之中,存在于平平常常、初看起来毫无特色的劳动之中。对于人们来说,这种劳动既可以成为沉重的、令人厌倦的负担,也可以成为使人精神高尚、为创造世界的美和自身的美而进行的斗争。

后面作者讲述了他们学校共青团组织刚刚成立时的情景。讲述了他们25人是怎样通过劳动实现了小麦的高产增收,以及通过劳动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上的一致。

很多时候真的挺羡慕作者所描述的那个物质匮乏但是人的精神富有的时代,人人平等,人人劳动,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69.怎样培养共青团员的上进心

怎样培养共青团员的上进心?读了本节,我的理解是,要让青少年感到自己的美好与崇高,然后发自内心的自己愿意进取,这需要我们所有老师共同完成。

要把青年培养得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美好的;要使道德的美感培育出人的崇高的自豪感和公民的尊严;要使人们不仅能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而且也能看到自己。

那么,怎样培养和创造自身的美感,作者说,只有在集体受到共同思想的鼓舞时才能培养出来。是的,伟大思想的鼓舞作用,能使我们创造自身的美。

下面作者所列举的一个反例,可能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中常常意识不到的错误做法。

比方说拔草, 要在烈日之下干一天活,老师就会及时提醒学生去想:保尔.柯察金采伐树木时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劳动的?阿穆尔共青城的第一批建设者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

这样做不行吗?这不是用榜样的力量正面影响孩子吗?作者说,不行,不能这样来教育人。这样做,锋利的工具只会剩下木把儿,对年轻人的心灵不会起任何作用。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要努力使共产主义思想的鼓舞作用经常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内在的和自动的道德力量,使最锋利的工具尽可能少用,只有这样,这些工具才能对青年产生影响。

也就是从思想上让孩子认识到,我愿意这样去做,我能够做得更好,我会超越自己。

使一个人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只有当一个人今天变得比昨天好,只有当他在同志们和自己身上发现了完全新的东西,并且想成为更好、更完美的人时,他才是有上进心的。

要使青年始终处于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起变化,从不依然故我,一成不变。作者说,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共青团教育原则。

作者最后建议,要提防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中出现停顿现象,要避免道德上的僵化。不可使一个人对纠正自己的某种缺点长期丧失信心。

从思想上鼓舞孩子,让他们发现并认识到自身的美,并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孩子的上进心,也便在这样思想的鼓舞下慢慢培养起来的。

以上是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的一些收获分享给大家,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教育是一朵诗意的花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分享

汉中市南郑区莲花九年制学校  李蕊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本书1977年首次出版,记载了苏霍姆林斯基从教30年来积累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总结。4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仍旧被广为流传,更被称为“教师的百科全书”。

这些不断被人们捧起的书籍,总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总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到达我们的手中,抵达我们的心中,触动我们的心灵。今天的我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热忱,对孩子的热爱。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神奇的书,只要你用心研读,总会发现,在教育上遇到的许多问题和困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些建议与思考,也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推敲。书中第10条“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让我对学困生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原文中提到:“对学困生来说,把学习仅限于必须记牢的材料是特别有害的,会使学困生迟钝、僵化,养成读死书的习惯。最有用的方法是扩大阅读范围,让这些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尽量多的产生疑问,然后,带着这些疑问来找老师。越是困难的学生,他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越大,他就越需要阅读。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书籍和由书籍唤起的生动活泼的思考,是防止读死书的最有力手段。学生思考的越多,在周围世界中见到不懂的越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而作为一名教师,工作起来也就越容易。”

回想自己在转化学困生时,通常采用督促、讲授的方法,督促学困生背诵,给他们听写、默写,有时他们觉得我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而我也觉得他们让我更加焦虑。现在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考虑到了通过阅读扩大学困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内驱力,点燃他们学习的火花,而我仅仅想着注满一桶水。

今后,在做好常规教学外,也要考虑育人的长远意义和教育的实质,“教育是点燃火花,而不是注满一桶水”。同时,认识到知识不仅在书本,学习不仅在课堂,让学生多阅读,多丰富自我,从而更好的成为自己。

汲取教育智慧   促进专业成长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分享

汉中市南郑区莲花九年制学校  周丽琴


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对每一个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我们做老师的,更为重要。借助学校的读书会,我们在假期里共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一、书籍简介

(一)作者介绍: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著名教育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这本书。

(二)内容介绍:本书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内容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饱含激情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案例把育人观、知识观、课程观、一一描述出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阅读这本书对我触动很大,书中作者的陈述的观点,以及他所列举的事例,都在不断地引发我的反思,今天,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享:

二、阅读感受

(一)激发兴趣,获取学习的动力

书中第25条主要探寻了“兴趣的奥秘何在”,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写道“每个教师都渴望使自己课堂上的学习令学生感兴趣。怎样把课上得令人感兴趣呢?是否每节课都能令人感兴趣?兴趣的源头何在?”这应该也是我们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感兴趣的课,他们兴致盎然,会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会让学习真正发生,虽然只是一节课40分钟,但是老师会愉悦一整天甚至更久;但是如果这堂课,学生兴致缺缺,课堂沉闷,教学在推进的过程中老师会感觉到吃力,那么此时的挫败感也会久久围绕着他。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否在探究学生的兴趣源头在哪里?

苏先生说“课上得令人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这是每一堂课的最理想状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还能感受到智力上的挑战和成长的快乐。

“要使学生亲自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有进步,让学生认识事实和现象的接触点,认识了联结这些事实和现象的线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探索者和研究者,对所教授的内容、教学方法的处理上认真钻研、揣摩,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授课,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新的发现、意外的收获。“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探寻,去运用,去分享。

三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发现美”,借助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每天进行观察,第二天在小组交流分享,精彩的还可以给全班汇报,这个活动持续了将近两周的时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基本上都能认真去观察自己所选定的植物或者动物,在交流的时候,他们也很兴奋,尤其是自己的观察被小组认可,还能得到全班掌声的同学,更是激动;同时这也为他们的日记寻找到了素材,每天的日记中,总会有孩子写自己是怎么观察的,比如当时天黑的早,有两个孩子结伴打着手电筒在他们小区观察植物,日记中写满了他们一路观察的趣事;双胞胎姐妹的小宠物“蚯蚓”,在那段时间一直都是日记的主角,而且每天的观察内容各不相同,读来也是非常有趣,这样的学习学生应该是很感兴趣的。对于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每位老师都会有自己独特、有效的方法,我也会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去探索。

(二)学习实践,收获幸福感和尊严感

第二十七条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思想和公民尊严感融成一体”,这一章的内容我已经读了第三次,对我的触动依然特别大,前面我在读书会群里也分享过,今天,我再次分享这一内容,我觉得做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作者认为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工作。使每个学生都应为集体的智力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应对自己的知识、思想、能力感到光荣、体面。作者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他的做法是:一年级学生设立《朝霞》集体创作汇集簿,春夏季节早起,去果园、池塘边迎接日出,每个学生完成一页的创作——画上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上一句话、几个词,他们把画得好和用词美认为是光荣的事;二年级在冬天的黄昏编故事和童话,学生讲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讲曾经想过或临时想出来的事情,人人都感到会构思,会讲述是一种道德上的尊严;三四年级举办“读书晚会”,晚会上讲述读过书的内容,进行朗读,朗诵诗歌和艺术散文片段,这是智慧和水平的一种竞赛;五年级的学生成为学龄前小朋友和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积极智力辅导员,领导了一些很小的诗歌创作小组,每组五到七个小朋友,教他们写关于自自然界的短小作文,给他们读自己写的作文和诗歌,在这些大孩子的心中确立了自尊感;六至七年级,有学生成了一至三年级的少年数学家小组领导者,他们做和编可以测验“机灵”程度的算题,有的还充当外语学习小组的领导者,教一二年级学生学习读、说法语;七至十年级,每个学生在科学技术晚会上作报告或者汇报,他们都会把尽可能好地准备报告和汇报当成光荣的事情。

在学生学习成长最关键的这十年,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方法,足以让学生感到知识和智力生活是他们的一种道德尊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创作被看见、被肯定、被欣赏,这种道德尊严,让他们拥有成就感、幸福感,使他们都愿意投身于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脑力劳动,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这个世界,这是多么美好的学习历程呀!

作者带领一二年级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去观察、去创造,这样的方法真好,我也在班上尝试去做了。我们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秋天”,让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渐渐秋意浓了,花草树木都呈现出了秋的气息,在看餐的时候,学生吃完饭,我就带他们去餐厅旁边的绿化带去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学生就很开心的把这个地方叫做“后花园”,他们观察树的样子,观察落叶的不同,看花的颜色,看草的变化,最有趣的就是他们发现了一直蟋蟀,刚好学习了童话《牛肚子里的旅行》,他们就叫这只蟋蟀是“青头”,开始想象它在这里等“红头”,他们都会做什么、会去哪里旅行、会有怎样的奇遇故事等等,于是发生在这里的很多事情、想象到的小故事,都写进了他们的日记,在班上读他们的日记时,我想每一位孩子的脑海里都会呈现出很多幅经历过的、想象的画面,此时的他们思想是自由的,生活的欢快的,学习是愉悦的,和他们经历这样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

(三)通过阅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重视阅读,是这本书中多次强调过的重点。

在第7条“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中,作者谈到: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首先就是要教会儿童很好地读和写

在第9条“两个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中,作者提出的两个教学大纲:第一个是必须学会并记住的材料,第二是课外阅读以及其他知识来源。

在第10条“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中,通过作者的实验,结论是“改变困难学生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阅读范围”,作者认为“阅读似乎能可以起到诱导作用,唤醒思想。”第23条再次谈到“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积极。”

第22条“怎样通过阅读发展知识”中,作者说“善于细看和观察的学生,就养成对科学书籍的敏感态度。不经常阅读科普和科学读物,就不可能对知识又兴趣。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就谈不上对知识又持久的兴趣。”

第30条“关于学生的智力生活”中,作者介绍到“除一些通常的学业、观念、兴趣之外,学生应当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这里指的是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少年时期的课外阅读。”因此作者在文中谈到“把每个学生引导到书的世界中去,培养他们热爱书籍,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有赖于教师,有赖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什么地位。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他们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确信你今天没有重复昨天说过的东西。”

由此可见,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思维的培养,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阅读,要让学生海量阅读、阅读经典,通过书籍的力量,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成为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人。

阅读不仅是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剂,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黄伟杰在《基于经典阅读职后教育模式》中写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通过阅读学习,不仅要善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育者。”

郝晓东在《教师成长力》这本书中谈到教师为何读书,前两点的内容是:第一,为克服职业倦怠而读。阅读是自己点燃自己的重要途径,是对职业和知识保持持久热爱和激情的简便方法;第二,为培养健康人格而读。作为教师,除了要重视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需要通过阅读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理解儿童内心世界,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由此可见,无论是面对教师自身还是面对诸多学生,解决已产生的问题一个最重要也最便捷的途径便是通过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关于自尊心、信任、评分、自动化读写、思维课、直观性等等内容,都值得我们来读。

希望我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一起阅读,在阅读中收获,在阅读中反思,在阅读中成长,让我们每一个人因为阅读而丰盈、幸福!在阅读学习中,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阅读 12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