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创建于02-17
阅读 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古往今来,多少名人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精神,成为我们教师读书的一面镜子。只有善于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育人。

今天我分享的书是来自月如钩撰写的苏东坡传——《一蓑烟雨任平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提到苏东坡的名字,概不知者寥寥。东坡先生在我们所读的书中、在我们行走的路上、在我们鉴赏书画的艺廊里、在我们吟唱经典的歌曲中。

林语堂曾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穷达多变,吉凶祸福相伴相随。在“乌台诗案”里,他死里逃生,被贬黄州。尽管身处逆境,却仍以执着的信念,高唱生命之歌。即使不断地遭到贬黜,也没有被悲伤和痛苦压倒,而是及时调适心境,排解悲苦,以随缘自视、旷达超脱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处境。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世界,一起来感受苏东坡的豁达乐观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


多面性天才

假若你爱美食,你的唇齿间少不了会沾染“东坡肉”和“东坡肘子”的芬芳。假若你爱饮酒,你的嗅觉里又怎会少了眉山东坡酒、桂酒等佳酿的醇香。而作为一名旅游达人,当我们欢喜地微笑时,“何妨吟啸且徐行”之“蓑笠翁”的潇洒身影便会浮现于脑海中。偶尔狂傲的瞬间里,“大江东去”的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的旷达豪壮会油然在胸中奔腾;在恋乡思友的时刻,我们又可以体会共享一轮皓月、洒脱旷远的浪漫情怀;在情痴难解的纠缠里,那“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孤寂与惆怅正可以借以抒发。如果硬要给苏轼贴个标签,那么他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令人百读不厌!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元丰五年,苏轼前往沙湖购买田地,不料途中突遇大雨,同行者皆狼狈。不一会儿天遂转情,在这极具变化的阴晴里,苏轼突然顿悟了,悠然吟唱出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苏东坡的内心有着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毋用怀疑;而人生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是不是有足够回旋的余地,但必定有雨过天晴的遭际。从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已然超越了自我,走出了生命的围城。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正如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其实当下所遇到的任何困难,放在漫长的人生长河里都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篇章,愿我们都有像苏东坡一样超然物外的心境,愿我们都能活成乐天派,快乐的过完这一生。


三苏坟

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苏轼的坟墓竟然位于河南境内——郏县。苏东坡这一生历尽艰难,死在了自己原已择定的终老之乡—常州。悲痛不已的苏辙将其父安葬于河南汝州境内的一座山上,巧合的是这座山的名字也叫峨眉山。纵观苏轼这一生,他活成了一代文人的精神脊梁,如一抹清辉,隔着山河岁月,映澈古今。

名句赏析

穿越古今聆听你的心声

00:20
01:03

罗曼罗兰曾说过“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苏轼的人生态度就是这样——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斯人已逝,只有那些珠玑般的文字为我们记录了曾经那个时代的那位文人。他以飘逸雄健的文字、傲然于世的胸怀、随缘通达的心性,为后人立起一座难以企及的文化丰碑。

希望我们在浮华的现代,在熙熙攘攘的都市里,都能心安,能精神内守,能自得其乐。


阅读 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