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地处关中西部。东依白马河中心线与户县为邻;南依秦岭主脉与佛坪、宁陕交界;西有界碑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北以渭河与武功、兴平县和杨凌区、扶风县相邻。距西安市区78公里。2012年,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万亩(灌溉面积53万亩),常用耕地50万亩,全县总人口67.2万(农业人口60.8万人)。
周至在尧舜代时,即为古骆国,夏属古雍州,商称郝国,周秦之际,置之内史,地属京畿,汉武置县,相沿至今。
地跨秦岭南北,自然地理具有高低悬殊大(海拔3767.2—399米),地貌类型多,气候变化大,水量丰沛,土壤复杂,植动物种类多,资源丰富。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为千里秦岭最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峦叠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岭山脉。山、川、塬、滩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全县受地貌影响,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北差异显著,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3.2℃。降水量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由低向高递增。秦岭北麓的“九口十八峪”,大小52条峪沟,形成平原15条河流。将猕猴桃作为立县产业来发展,人工栽植面积1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和唯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
南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有林地238.85万亩,占西安市的55.6%,主要分布在山区。有乔木100余种,灌木360种,木本油料植物10余种。畜牧草场96万余亩,是发展肉牛的良好天然基地。本县人工养花始于汉代上林苑,唐代白居易在县署栽植蔷薇、莲花等。明、清至民国时期,栽植观赏植物主要在庵观寺院及官府。50年代后,菊花、竹、夹竹桃、木槿、黄杨、月季、大理花广有栽植。1980年以后,形成了楼观台、三清、林研所、裕盛村、联集村等著名的观赏植物生产地。
周至县林区为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林中动物270余种。珍贵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等,二类保护动物大鲵、金钱豹、斑羚、小熊猫、锦鸡等,三类保护动物林麝、豹猫等。
秦岭山多由深变质的片岩及火成岩构成,是金属及非金属矿藏的重要产地。
历史悠久,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颇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汉家离宫,唐家园林,星罗棋布。道文化发祥地——楼观台是老子讲授《道德经》之地,世称“天下第一福地”,现有古迹60余处,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黑水河畔的仙游寺,千古绝唱《长恨歌》诞生于此,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法王塔,以隋代佛舍利的出土而扬名海内外。“积雪六月天”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原始森林、高山湖泊神奇秀美,珍稀动物种类繁多,素有“北方的西双版纳”“亚洲动植物园”。还有伯夷、叔奇隐居的首阳山,李白秋访的玉真观,马召南塬的古战场,南通马蜀的古栈道,都蕴留着历史名人的足迹韵事,也流传着神奇美妙的美丽传说,吸引着大批中外宾客观光旅游。
远在新石器时代,今豆村、马营村、嘉会堡、界尚村等地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4世纪,传说骆峪一带曾为骆国;西汉时周至置县于今终南镇。这些地方,当是周至县较早的村镇。
据康熙《周至县志》记载:清初只有县城、终南、哑柏、双溪(今属户县)、青化、临川6镇。乾隆十四年(1749)新增马召、黄巢峪、焦家集3镇。民国14年(1925)上升到12镇:县城、哑柏、终南、祖庵、尚村、涝店、青化、广济、马召、焦家、殿紫头、南集贤诸镇。民国以前,村落数无考,民国23年(1934)全县共有574个村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殖,村落、集镇规模扩大,数量不断增加。
因受地理、交通、政治、经济诸因素的影响,周至县的村镇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其分布由北至南,可划分3个区域:西(安)—宝(鸡)公路沿线为密集区,包括尚村乡、终南镇、司竹乡、辛家寨乡、二曲镇、侯家村乡、四屯乡、哑柏镇、青化乡、富仁乡。区内水位较高,抗旱能力强,交通发达。其中渭河沿岸在1949年以前积水遍地,杂草丛生,人迹罕至。1949年以后治渭工程日见成效,于是拓荒者纷至沓来。80年代这里已经人口密集,村庄连片。沿山一带为次密集区,包括:楼观乡、广济乡、集贤乡及马召、翠峰、竹峪、骆峪诸乡的平原部分。次密集区是周至县平原二级阶地和黄土高原地带。地势大平小不平,地下水位低。山区为零散区,包括耿峪、九焰、就峪、甘峪湾、双庙子、小王涧、陈河、安家岐、板房子、沙梁子、厚畛子以及翠峰、竹峪、马召诸乡的山区部分。这一区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交通不便,资源开发较少,抗灾能力差。大部分村落不上10户人家,有的村落仅有一二户。多数村落的称谓,实际上是作为地名而存在的。
1989年区划4镇,25乡,369个行政村,1042个自然村,2557个村民小组。2012年,辖22镇376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