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学子这样过寒假】大话春节年俗 弘扬传统文化——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初372班和子登2024年寒假综合实践活动小记

和子登
创建于02-21
阅读 7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班主任、指导教师:王小龙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春节,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被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节期间这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讴歌了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与人民的安康乐业;它是古老东方民族的文化坐标,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我从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出发,大话春年年俗,深入了解春节文化。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腊八,是腊月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民间自古以来,每逢腊八,家家户户都会熬煮"腊八粥",祈福来年五谷丰登,万事"粥"全。浓浓的年味,从这碗粥开始便蔓延开来。

腊月二十三,灶王吃糖瓜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老百姓都在这晚送灶神,吃灶糖。以往老百姓的灶间会设"灶王爷"神位,在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在灶君上天之前都会好好款待他,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打扫尘土,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把家里的卫生里里外外打扫干净,锅碗瓢盆,各种器具,床单被褥都要清洗一遍。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和父母将家里打扫完毕后,我担任小志愿者,前往父母单位帮忙整理书籍和打扫卫生,扫尘迎春。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旧时,到了腊月二十五便忙活起来,磨豆腐是人们准备春节期必备的"年货"。"豆腐"与"头富"谐音,寄间语了人们新年要富贵的心愿。如今大多数人并不会自己做豆腐,而是常把剪好的福字倒着贴在窗户或者门上,这样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气来到家里。

腊月二十六,上街割年肉

以前,由于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肉,所以叫"年肉"。这个年肉的习俗就一直延续下来。到了腊月二十六,家里有猪的,就要开始杀猪黑,没有猪的人家,就要到集市上去买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心富裕的意思。

腊月二十七,在家杀年鸡

因为“鸡”同“吉”,寓意吉利和吉祥如意。宰好的公鸡通常会在除夕的盛宴上食用,而且整只鸡要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放在桌子的正中央,象征着大吉大利。

腊月二十八,赶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人们会发面,准备过年期间的主食,如馒头、包子等,由于在过去,普通面食容易变质,而发面可以长时间保存,因此,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可以保证过年期间有足够的食物供应。同时,腊月二十八的“八”与“发”在汉语中谐音,寓意着发财,希望来年能够财源滚滚。此外,腊月二十八这天,人们还会进行贴花花的活动,如贴年画、春联和窗花,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九,上锅蒸馒头

在我们北方,腊月二十九蒸馒头是一种传统习俗,象征着来年家庭和事业的兴旺发达。蒸馒头的过程也被视为一个创造力和喜悦的过程,人们会制作各种形状的面食,如佛手形的面饼象征“福”、桃形的豆包象征“寿”,以及各种富有吉祥寓意的面食。此外,蒸好的馒头上面要点上五个红点,以示“鸿运当头”。这种习俗不仅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中好运、繁荣和幸福。

大年三十熬一宿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大年初一,穿新衣走亲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年换新衣象征着告别过去,迎接新的一年,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此外,新衣服的颜色通常较为鲜艳,如红色,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祝愿。同时,穿新衣也被认为可以驱除邪祟,带来吉祥和顺利。

        时间淌过年俗的河滩,或冲刷、或沉积。今天的年轻人,虽然对很多年俗已经不再熟悉,但也热情高涨地在年俗、时代、生活、成长中架起桥梁。这些年俗,有的指向春节的文化内核,比如全家团聚、祭祖上大供;有的展现生活的仪式感,比如洒扫庭除、买新衣服、置办年货;有的折射时代的特色,比如花样越来越丰富的年夜饭、“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大馒头、形式多样的窗花……

        正是在这些或深沉稳固,或灵活腾挪的年俗中,年轻人们触摸文化的肌理、编织生活的质感、感受时代的脉动。也正是在与年俗的交互中,一代代年轻人实现了“小时候喜欢过年是觉得有趣,但长大后才真正理解过年的意义”的成长。

       在我看来,年俗本身是对于生活本质的一种回归。那是“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的温馨,是一盘饺子氤氲的热气腾腾,是干净整洁的房间与一个精致的发型,是匆忙行走了一年的我们短暂的放松,是时间的力量以及传承的厚重感。

初372班 和子登

阅读 7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