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易俗社是中国近现代戏剧文化领域的一面旗帜,是近代知识分子借用戏曲改良社会的独特创造。它和法国芭蕾舞剧团、莫斯科大剧院一起, 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剧院。
1924年,鲁迅先生应邀赴西北大学讲学时,曾先后观看易俗社5场秦腔演出,对剧社创演的剧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亲笔题赠“古调独弹”四字匾额,并将讲学所得五十大洋捐赠易俗社,以资鼓励。
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感召下,在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的倡导下,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陕西文人士大夫”,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戏曲创作、戏曲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易俗伶学社”后更名为陕西易俗社。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为宗旨,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
2012年8月13日,时值西安易俗社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之际,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夫人齐心同志发来贺信,祝贺“西安易俗社喜庆百年华诞”,并对易俗社的光荣传统和历史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2014年,易俗社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同时易俗社小剧场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俗社的先贤们基于对当时中国社会特点和民族戏曲本质的深刻认识,高举爱国主义和科学民主的大旗,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秦腔艺术形式, 寓教于乐, 寓教于思,藉以实现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易俗社知识分子群体所独具的艺术理想与社会抱负,使其在办社之初就有明确的办社宗旨, 且制定《易俗社章程》,推行民主共和的管理体制;以“提高伶界人格”为旨归,既学表演,又学文化,培养了16期学生近千名,涌现出了诸多表演艺术家,遍布西北五省。
1959年,易俗社随陕西演出团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演出,受到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毅、习仲勋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随后巡演十三省市,扩大了秦腔艺术的传播与影响。1960年,《三滴血》被拍成秦腔电影戏曲片,风靡海内外,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数据。21世纪之初,秦腔《柳河湾的新娘》荣获了2009年度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省市级诸多大奖。该剧女主角惠敏莉荣获“ 梅花奖” 、“ 文华奖”、“白玉兰”奖等奖项
在改良旧剧的指导思想——《甄别旧戏草》中,提出了“ 推陈出新” 的创作原则, 百余年来以范紫东、孙仁玉、高培支等为代表的编剧群体编创演出了800余部、1000余册新剧目,推动了秦腔艺术的改良和发展;更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中的先进文化的发展,产生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不听秦腔不识陕,不至易俗不知秦。
“就像我们西安的老百姓在说,只要钟楼的钟声在响,易俗社的秦声不断,西安的心脏就在跳动”——西安易俗社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