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阳学校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用心唤醒生命——《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

创建于02-21 阅读248

      《再塑生命的人》这是一篇感动了亿万读者的经典,它带给我们心灵深处的震撼是深刻的,有力量的。反思我们现在的孩子,在科技飞越快速发达的时代,他们是过着物质生活十分充裕的,他们十二、三岁的年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此刻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只是懵懂肤浅模糊的认识,青少年对情感方面是轻视的,漠视的,以及对生命的践踏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给他们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这种观念已经刻不容缓了。所以,我在在讲授《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我特别关注学生对爱的感悟和他们的生命成长意识。我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发挥语文的特点,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理解。

  一、走进文本,渗透爱、生命的意识。  

        在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心境泰然,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霍金、苏轼、史铁生等等。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要求同学们提前搜集海伦凯勒的相关资料,在熟悉了作者的同时,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心中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学习海伦凯勒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品质。

  二、解析文本,感悟爱与生命的内涵。  

        语文文本与人的生命的活动、精神的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本本身就是那些主人公和作者高尚,崇高的心灵世界来影响学生的心灵结构。进而领悟爱和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个人人生观。在课堂上,我让每个学生深入的研读文本,解析莎莉文老师“教的艺术”,“爱的艺术”。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并赏析析文本关键的语句,体会海伦.凯勒“学习的真实感受”。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在赞叹,惊叹那位引领海伦凯勒走向光明、为她“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的奉献精神的时候,也完全被海伦凯勒的惊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折服。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完全感染了学生们。

  三、拓展文本,获取爱与生命的力量。  

       海伦凯勒勤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带给人们强大的震撼。她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一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力量。但是这样的人不仅仅只有海伦凯勒,于是,我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海伦凯勒”。像她一样身残志坚的人士。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说出了霍金、贝多芬、史铁生、保尔、张海迪等等令人崇敬的人士。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多的关注身边意志坚强的人,或许这些人在很多人看来并没有做过多少轰轰烈烈的伟大事情,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热爱令世界为之动容。再比如2008年残奥运会上,在四川省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左腿的芭蕾舞学生,11岁的李月,在舞台一片暗色调的情况中,给仅仅存在的右脚上,穿上鲜艳的红色舞鞋时,整个世界都屏息敛声了,无数人的泪水都慢慢地溢满红色的眼眶;马丽和翟孝伟他们是继“千手观音”之后再一次精彩演绎了一段最美丽的神话。《牵手》是一个令人赞叹,感动,惊叹的舞蹈。很多学生们被这些残缺的生命,不完整的生命所创造出来的成功感动着,震撼着,吸引着,领悟着爱与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四、情景体验,触及生命灵魂的深处。  

        真正的教育与爱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传授实践技能的教育,而应该是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是触动灵魂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须通过体验教学来进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所需要在同一情况下所感悟体会的,因此每个学生应学会珍爱自己、用将心比心的处境体会他人的处境、学会与别人良好的相处。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让学生们在一种假设的情况下,感受到人生命的可贵,并明白自己最想珍惜的是什么东西。我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假如你的人生仅只有三天的光明,你是如何度过人生中那无比宝贵的三日?”在这个情景问题的设置下,学生们都积极地把自己目前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想法、美好的情感积极地表达了出来。让我很受触动,感动动。虽然在这个问题的设置上是有些残忍,但是这恰恰,可以让学生们倍感自己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每个人的一生,生命只有一次,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因此,我又讲到余华的《活着》,讲到了富贵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最本质的敬畏。同样,也讲到史铁生的相关事迹,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生命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时代的赋予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当教师应尽的责任。课文中的莎莉文老师,是我们老师的偶像,因她对海伦凯勒付出的耐心、爱心、慧心以及富有教的“活”的艺术,都是我在工作中该学习的地方。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更应该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能更加美丽的绽放。         在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下,要求教师更深更细更好地地钻研教材,要求教师眼中更要有“ 人”的概念,尊重人,以更好的姿态驾驭整个课堂。  

       因此,课堂的教学还必须重视它的生成。生成是生长和知识的建构,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参与性,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双边活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以及教学文本要不断碰撞,不断思考,这样才能创造出火花不断地迸发,新的学习要求、方向也在不断地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地很积极,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也在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升华。  

      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编辑:孙云霞

审核:刘 嫚

阅读 2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