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汉文帝刘恒登基大赦天下。以后每到元月十五,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汤圆"因为这些名字与"团圆"发音相近,所以就取团圆之意,借十五月圆之夜,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将传统保留下来,自己做元宵,吃起来也格外香甜吧。
赏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说起赏灯,不得不提我们的藁城宫灯。藁城区制作灯笼已有500多年历史,相传,因其外形美观、工艺精良曾进贡宫廷而得名“宫灯”。恰逢龙年,藁城宫灯手工艺制作者史有全专门制作了龙年主题的宫灯作品。
同学们自己做花灯,也是传统节日的意义所在吧。参与到其中,亲手做,亲自去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其乐也融融。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元宵节里张灯结彩,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踩高跷的人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
舞狮子,每逢元宵佳节或者其他集会盛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的诗词也是少不了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的。
元宵节也少不了赏月。我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然而,今年,元宵节的月亮可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哦。2月24日元宵节这天,大家可以看到本年度最小满月 ,这晚月亮很圆,但不大,相比"超级月亮"会看着小一圈。一定要和家人一起看哦。
六(4)班全体师生祝大家元宵节快乐,热热闹闹过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