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关村精神传承与发展

卫汉青
创建于02-21
阅读 101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各位领导和企业家们下午好!

    前些日子,毕书记打电话,让我讲讲中关村精神。后来,工作人员发来了“弘扬中关村精神传承与发展”这个题目。题目不小,不太好谈,我只能谈一点感想。

    1980年10月,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高级工程师纪世瀛等,下海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他们两个人,我分别写了近两万字的采访文章,一个是《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一个是《中关村传奇人物纪世瀛》。第一粒中关村的种子,非常不容易,没有第一,就没有第二、第三,没有今天的中关村。从那起,到群星璀璨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从1988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到1999年包括一区多园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从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2013年国庆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政治局全体成员走进中关村集体学习,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科技创新的标本,成为中国科技的制高点和创新文化的策源地。

    我是1978年到海淀的,几十年来,一直在海淀区和中关村学习、工作、生活,尤其前20年,基本上就在海淀镇一带。可以说是看着中关村长起来的,深深体会到中关村的发展道路不是笔直、平坦的。上个世纪80和90年代,中关村约有上万家民营科技企业产生,包括著名的“两通两海”和“四方联”,“两通两海”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上最有名的四通、信通、京海和科海,“四方联”是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最有名的四通、方正、联想。40年过去了,最终活下来的,仅剩联想、用友等寥寥十几家。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绿伞、科源、汉王等。1988年,海淀区文联编撰出版了反映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一代天骄》报告文学上下集,丁玲、黄宗英、陈祖芬、陆星儿等著名作家都参与了。我也写了一篇约两万字的文章,名字叫《星河灿烂》,写的是广东佛山进驻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星河公司,就在现在的海龙大厦那块。他们的电子创新产品,1988年初还在欧洲的一个国际科技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都报道了。前些天,我又翻到了这本书,包括星河公司在内,几乎全成昨日黄花了。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后,我当时任区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之前曾参与创办和主持过《海淀报》,有这个经历和情结,便萌生了创办《中关村》杂志的想法,希望能更好地为中关村宣传服务,弘扬“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2002年《中关村》杂志得以问世,我任社长兼总编。将近20年期间,我们见证了一个个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雨后春笋般的诞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引领、装点出了我们共和国的创新春天;同时,也看到了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在秋风寒冬中纷纷凋落,悄然而亡。所以,中关村一直有一句“sheng者为王”的流行语,谐音胜利的“胜”和剩余的“剩”,意思是能活下来就不错,就是胜者。

    其实,中关村的魅力也就在这里。生生不息,前仆后继,始终秉持着“鼓励创业,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和“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创,敢为天下担,敢为天下新”的中关村精神。这里所说的“先”、“创”、“新”,是针对我们民营科技创新企业和企业家而言;“担”,则是针对八十、九十年代的海淀区、北京市等各级领导而讲的。那时候,好多事情都是新生事物,好多政策还不像现在这么完善,每做一些决策,干一些事情,都是需要承担很大风险的。记得不少老企业家跟我讲过,当年,如果没有贾春旺、张福森、邵干坤、段柄仁、胡昭广等海淀区领导的鼎力支持,他们也挺难走过来。昨天中午,我和胡定淮、赵绮秋、纪世瀛几个老中关村在上地聚会,也聊到了这一点。胡定淮是原海淀区科委主任、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的副主任,赵绮秋是原北京市科协副主席,我对他们说,你们就是“担”的优秀体现者,大家可以到百度去查。就在这生生死死中,大浪淘沙,沙里澄金,从中关村走出了四通、联想、方正、用友、新东方、汉王、新浪、搜狐、百度、小米、科兴、美团、京东、滴滴、字节跳动等闻名中外的民营科技企业,他们生产的科技创新产品,已经成为中国科技进步的阶梯和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中关村的成长,是一代代民营科技企业家拼搏奋斗出来的,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一棵棵中关村的不老松和新翠竹,都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东风,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阳光雨露,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鲜花绿荫。具体到宣传舆论方面,也离不开和很需要为我们的民营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们,创造一个心情舒畅、人心振奋、想干敢干的营商环境。作为一个已经退休的老宣传工作者,我愿为弘扬和传承中关村精神略尽绵薄,同更多同仁一道,永远为中关村和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鸣锣开道、擂鼓助阵!谢谢!

(此文系中关村杂志创始人、原社长兼总编卫汉青2023年9月27日在“中关村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阅读 101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