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者灯节。“宵”在古代是夜的意思,“元”有首之意,正月十五是每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之为“元宵”。元宵节从古流传至今,在民间百姓心目中的是很重要的,每年元宵节,人们都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彩灯,摆在街头,供人们观赏。古代人们会举行“燃灯祈福”仪式,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会展示精湛的手艺,制作出各种精美、独特的花灯。
亲爱的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你们知道都有哪些习俗吗?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二、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正月十五夜,人们挂起彩灯,街巷巷尾,花灯绚丽多彩,灯火辉煌。闹花灯的习俗象征着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幸福美满,生活充满欢乐和祝福。通过闹花灯,人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闹花灯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所以也把元宵节成为“灯节”。
三、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五、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六、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七、扭秧歌
在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喜欢用扭秧歌的形式来表示庆贺。秧歌的风格各地也不尽相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平最高。
八、划旱船
民间传说,划旱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划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表演者一般都是姑娘,把假船套在身上,做着划船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
九、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相传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妾,因为主妇妒忌,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十、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还有一些信仰性的活动,就是“走百病”,也叫“散百病”、“烤百病”、“除百病”。北方人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都要走出家门,到外面走上一圈,或者走过一座桥。是一种祈福消病灾的活动。这天人们一般相约结伴出行,见桥必过,一直走到深夜再回家。
其实,除了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迎紫姑、走百病等元宵节习俗外,还有其他一些习俗,如送孩儿灯、结伴游玩、相识、物色对象等。
亲爱的同学们,这么有意思的元宵节,你们准备怎么度过呢?快快行动起来,和家人一起度过一个有趣的元宵节吧!可以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也可以参与其他活动哦,并把你们的快乐收获以照片或者小视频的形式发到班级群里分享给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