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作家协会青委会——在路上】2024年第二期:庆元宵

抚顺市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委员会
创建于02-21
阅读 23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元宵节

           该亚


你猜我是描写过几盏灯才看见光明的

喜庆的气氛

以茶代酒

敬山川秀美 波澜不惊

走过细节

月亮升起来

浩荡

或者在浩荡的周围

发端还是发端,发梢还是发梢

你爱着的夜色能够扎起了

苍促 月亮也开始用这样的词语相见天涯

捂热一块石头 世界就多一块石头

不放弃碎屑

已经是月亮了

依然淡泊宁静面对生活

这才是月亮该有的样子

夜色温柔还是我温柔

折叠 再折叠

直到你折出了月亮

秫杆 几颗钉子 红纸

灯也是这样吐出心声

到天明


团圆

        王娇

燃一盏花灯,让浪漫发生,

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

我们都怀有共同的情怀——

喜迎新春、欢度春节。


远去时日的欢声笑语仿佛昨日重现,

犹记疫情开始前的最后一段旅行,

欢庆的祭奠都仿佛是生活的一部分,

明知都过去了,明知只剩下现在,

却不愿承认那些已经习惯的日子,

还有已经唤不回来的那些过往。


时间轮回又迎新甲,

人总是憧憬未来的生活和旅行,

会不会还是那么的美丽,

属于那些年的辛酸和泪水,

就这样埋在了心底。


还要等待到何时,

才肯打开自由的门扉。

纵使山高路远,

我们也会如期奔向团圆。

遥望童年的回忆

                          李朋国


       一转眼,除夕、春节都快过完了,中国人最重要的下一个节日就是元宵节了。热闹的社火耍起来,热腾腾的元宵吃起来。在我的老家陕西,元宵节没有闹花灯、猜灯谜的习惯,却也有很多充满浓郁地方气息的习俗性庆祝活动。可大学毕业毕业十三年,远在他乡,只在老家过了一个元宵节,只能把往事回味。多想再回到家乡,回到那片沃土,回到那熙熙攘攘的社火人群,把童年的回忆深情拥抱。

元宵地图

                   张容碧 

       看菜吃饭,今天再写一篇吃货文,关于元宵。个人口味还是愿意吃滚出来的硬的。所以还是会想当年下市场两次买散装元宵的日子。另外那汤圆比面条与饺子精贵,盯着锅煮都容易拉胯,你饺子可能煮不飞,但汤圆八成变长了,至少糯米沉了底。

        不是不想写看灯会的事,主要手划到手机屏幕上才感觉到脑子空白,庙会与中秋孔明灯印象都有,敢情只知道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元宵节一回没出去过。于是一边想起来嚼大硬白糖元宵的口感,一边看出来不一样的南方,元宵节各地节令食品种类可太丰富了。这还不算,江南富庶繁华吃汤圆,也叫汤团,人家南方其他地区包括沿海,餐桌上摆的都有别的主食。

       这么一来轮到我始料未及,一直在思考的南方主体文化区域与其它地带关系的问题,具象化并具有代表性,直观地摆在饭碗里。当然文化不等于吃,更与经济有异,枣糕油茶昆明豆面团,这些东西具体做法属实够细节,各地经济实际上有自己的食物符号。

       回到汤圆上来,刚说完这些,历史上大的层面不认同,落实到主食上,你煞有介事拿肠粉面临时包点黑芝麻的可以,至于外层撒糯米粉面变成汤圆总觉得不现实。然后是湖南。不知道他们的脾气与重庆到底有多大关联,赖汤圆可能是辣的,初步感觉与环渤海地区相似,他们笼统讲算是江南传统粮仓与两广的过渡地带,在江南从龙蟠虎踞演变成经济中心之后,这个嗜辣的地区成为天下冲要,南方的主导了。

       当然事情都复杂,千年之下,中原南迁的人不只在江南,还有一半成为客家了,就是你想的那样,生活习惯还有客家特色,过正月十五也什么都吃了。

       不过想问住自己也容易。江南是怎么吃惯的汤团,也就是汤圆呢。下一个也能问住,我,北方人,愿意吃元宵,汤圆却怎么也吃不惯。至于为什么,或者说北方习惯怎么形成的,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只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写到吃元宵,此刻腹里还真有些饥肠辘辘,不知各位读者感受如何,让我们煮几个汤圆尝尝吧!

有关元宵节的一点回忆

                                     孙常师

    又是一年元宵佳节,每到元宵节我总能想起老娘亲自做元宵的场景,看着被炸的金黄外酥里嫩的元宵,那些似曾相识的味道,不禁勾起了儿时的回忆……

    出生在一个东北农村家庭的我,还有个比我小六岁的弟弟,小的时候农村家里是很热闹的,尤其每年过元宵节的时候,妈妈都会炸元宵给我们吃,炸元宵是很“刺激”的,每次妈妈给我们炸的时候都叫我们躲远点,捞出来一盘元宵,我俩就用手捏着吃,刚出锅的时候很烫,每次只能拿一颗……

    那时候要想吃顿元宵还真得费一番周折,近些年,母亲会把包粘火烧儿的面预留出来一些冻起来,等到要包元宵的时候再拿出来与拌好的元宵馅直接就能包了。母亲包元宵是最在行的,因为她在食品厂工作过。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的馅料也是五花八门,但我还是最喜欢妈妈做的传统的元宵馅。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母亲能把仅有的材料充分地利用好,还放点自制的青红丝,其实就是桔子皮,看着简单却很健康。

    说话也奇怪,我当时也就十多岁,弟弟有五六岁,但我俩都很守规矩,再馋再饿我俩也都只吃两三颗,生怕拿多了,这样炸一锅的元宵吃下来盘子里还剩好多。既不耽误端上桌给长辈们吃,也不妨碍妈妈做其他的菜,吃的差不多我俩就到一边去玩……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也都各奔东西,有些儿时的美好回忆也慢慢模糊起来,以前妈妈总说过年是过“小孩”,当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终于理解了。

    过完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春天也临近了,这是个让人无法安静无法拒绝的季节,很多儿女因为生活或工作原因与父母分别,我也不能例外。如今我们都长大了也都来到了城市住惯了楼房,在农村的房子里生活起居时间长了也的确不太适应,但情感上还是舍不得的。分别是伤感的,是揪心的,特别是母亲送别时恋恋不舍的神情和她头上渐多的白发,总让我心中不是滋味。

    这时口中还在回味元宵的味道,感觉春天就是从元宵里迸发出的一点绿,加上母亲的期望,加上对未来的向往,再点缀上思念,于是,每一个孩子都跟春天一起,在母亲的注视下花红柳绿、五彩缤纷。

    妈妈自制的元宵虽样式单一,但是胜在真材实料,好吃,更有回味与思念。年味儿的最后一天,新的一年祝生活美满甜如蜜;勤俭持家福,恭谦受益多,共勉。

圆月夜行

              李东

        儿时,每到正月十五夜晚,外婆总会一遍遍念叨着“正月十五看百家灯,一年都不闹眼睛”,“驱赶”着小孩子去外面走走。

        长大后,再也没有机会听到外婆带着山东口语的催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疲惫,总会给自己一个又一个可以信服的理由,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懒在家里。偶逢正月月圆之夜,突然心血来潮,有了出去走走的冲动,不是为了看灯,因为拥挤的人流已经不再适合个人的“口味”,所以会选择河边或者“人迹罕至”之地。

        喜欢走在尚存的积雪之上,每步落足忽高忽低,脚下传来有节奏的咯吱咯吱声,这是高纬度地区冬天特有的背景音乐,呼吸进鼻子的凉气时刻提醒着有些迫不及待的人们:不要想得太多,春节之后仍旧属于冬季。可以听到断断续续噼噼啪啪的烟花鞭炮声,空气里不时会有刺鼻的硝烟味儿,此起彼伏升起的烟花一轮又一轮的照亮夜空,而十五的月亮变得不那么显眼,随着夜晚的深入,天地慢慢安静下来,夺回主角光环的月光冲破云雾,给世间披上童话中特有的银色外衣,没见过的人不会了解余光中先生笔下“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的绝色,虽然缺少了第三种,但仍旧让人身心放松,而商业区闪烁的霓虹和居民区鲜红的灯笼如同亮银皓影上的朵朵梅花。

        在江南水乡可以嗅到特有的温润,在塞外大漠可以嗅到特有的粗犷,每个地方都有特有的味道,而在这里,闭上眼睛,缓缓吸入,细细品味,就会感觉到一种淡淡的油烟味儿,那是工业城市与生俱来特有的味道。这里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也就不会有大都市的紧张节奏,这里车马仍旧缓慢,没有后浪疯狂的追赶,更没有史诗般的剧情,也不会成为有志造神的工厂,但却适宜平常人安逸的生长,慢慢享受长大,慢慢体会衰老。

        站在街头,突然想起几年前我没有回答——现在仍旧不会回答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去寻找真正可以造就你的地方?”仰起头,除了月亮,没有人能看见我此时的表情!

记那些个度过了的年

                                 张凡

    物事人非,声声歇;人面桃花,语语凝。

    圆年,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团节,山河遍地万里的游子思乡情。

    小朋友盼过年,因为新年会有新衣服,收到大红包。

    长大后的我呢,在网上冲浪了好久,想买一件新衣,应应景,添添喜,但扎眼的颜色,在普通的日常中太违和,仅仅是因一个节日,不够经济划算,而且兜里的荷包也很羞涩。

    所以,对于青年的我们,过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老人家想过年,因为从腊月里定居在天南海北的子女都陆续回来,在他们的身边短居,其乐融融。

    失去长辈以后呢,旧历推翻,都是到腊月最末,才想起需要纠结去哪一家。曾经对于去长辈家过年是抵触的,因为断网、断游戏,没有心仪电视看,没有舒服沙发躺,还要面对长辈的嘘寒问暖,只能保持微笑,呆坐、低头、玩手机!

    老人家只要孩子们在身边就满足了,而我们却觉得有些度日如年,但失去后的时光中,在普通的生活里没有过多想念,因为年味越浓,思想就会越深,就会越怀念小的时候,现在的我能够放下手机,反复看着电视里的春节晚会,能够围在沙发前听着长辈说着他们以前艰苦的生活。

    所以,对于长了辈份的我们,团圆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团圆呢?

    以前大家的生活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贫穷,一样的困难,所以过年更加像是一个里程碑,将不好的事情留在旧年里,新的一年就全都是好的事情了,因此,大家都期盼着过年。

    现在大家的生活也是一样的,一样的小康,一样的潮流,年夜饭的美味似乎还没平日里叫的一次外卖香。反而因为饭菜需要准备的太多,太繁琐了,因此,大家都恐惧着过年。

    小的时候,过的幸福,过的快乐,是充满希望的,就像小孩子永远都盼望着长大一样。

    年老以后,过的守望,过的想念,是浓浓的牵挂,就像老人家永远都在客厅中等候一样。

    最美丽的花灯——是你在外漂泊奔波赶回家时,进门后,玄关处一直亮着的橘色的吊灯;

    最好吃的食物——是小时候躲在祖母围裙下,伺机而动,偷拿灶台上刚刚做好,冒着热乎气的藕拌花生米;

    最大的谜底——则是天堂的那一边,那些离开的亲人们是否在等着我们,等着吃上一桌团圆饭。

无题

       义乾城


       记不清多少次因为春节值班没有回家过年,辅警王顺利在这座南方小县一干就是30年。今年的春节,上级特批让他回老家过年,准许他过了正月再回来上班。距离他退休还有几个月时间,他格外珍惜还能工作的时光,这里是他的全部。


        王顺利的老家位于福安,这是一座位于东北的边远小城,因为一个大坑和一个名字被人们熟知。很多人都听说过这里,但具体在哪大多数人并不太清楚。离家的这几十年,父母、兄弟姐妹和妻子都已去世,一儿一女因公牺牲多年,只剩他一个人孤单生活。


       他一早从县里坐汽车出发,来到火车站。他并没带太多行李,只背了一个双肩包装些日常用品。这包的肩带不知道坏了多少次,他总是补了又补,舍不得换新的。一个快退休的老年男人,不抽烟不喝酒,也没啥别的爱好,他总是觉得活着就好,倒也自得其乐。


        经过漫长的旅程,他在朴屯火车站下了车。这10多年,变化并不大,只是岁月的痕迹在脸上雕刻得深了一些。他漫无目的在街上走,经过建设市场时,看见了他熟悉的铺子都已关门,门上写着大大的红字“外兑”。他从小在这儿长大,这里的一切如今看来既熟悉而又陌生。


       他掏出夜里曾摸了又摸的老旧黄铜钥匙,打开了门,里面一切如旧,只是布满灰尘。他放下包,认真地开始清理打扫,最终有了一点家的样子。这时突然传来敲门声,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顺利,你咋回来了!我刚在市场看见你了,快出来,咱老哥俩一起过个年!”,说话的是他的发小,市政府退休的门卫梁波涛。


       梁波涛和王顺利从小都在工农街长大,后来一个留在当地做了门卫,一个去了南方做了辅警。梁波涛能比王顺利幸运一些,一儿一女在福安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老伴儿去年走了,由于过年儿女都忙,每年过年他都是一个人过,等着儿女们打来电话祝福。


       从儿时相识,如今都已步入老年,这些年的想念都融在了福安白酒里。两个老人配着一大盘油炸花生米和一大盘速冻水饺,喝得烂醉,各自倒在床上,沉沉睡去。第二天一早,王顺利起得很早,叫醒梁波涛。“波涛,快起来,听说这两天劳动公园有花灯展,晚上咱俩也去凑凑热闹!”。


       晚上7点,他们来到儿时就曾在这儿玩耍的劳动公园,其中一组灯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组灯由警察、军人和驻村干部组成,在旁边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原籍福安牺牲在外地人的名字,王顺利一眼就看到了儿子和女儿的名字。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军烈属们,大家过年好!

编辑:王娇

编委:武丽、韩乙源、赵斌、崔振波、姜佳、吴玉泉、张艳玥、李朋国、李想、赵丽波、刘彦辰,王娇、孙宇

阅读 23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