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去 楚风汉韵长

-游览曾为二都,十郡的古城 -寿春

Monica
创建于02-20
阅读 35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春节假期到小姨家做客,却收获了一个让人意料之外的故事,原来小姨婆家是楚国最后的都城寿春(今寿县))的皇室守墓人后代。千年回转,时代变迁,他们家世世代代相传着古墓的故事。在小姨一家人的陪同下,我们展开了神秘的千年古城之旅。

        刚到景区,映入眼帘的就是寿县古城的南城门,南门车辆川流不息,古今交融,一块块灰砖透漏着严肃神秘,城墙一角的红色面鼓更是散发着一股战争独有的硝烟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当时发生在此地的杀声震天的淝水之战,感觉已经穿越到了动乱不堪的晋朝。我浑身上下充满鸡血,兴奋不已,左顾右盼,只见城墙上人头攒动,黄色战旗迎风飘扬,令人热血澎湃,接着登到城楼上,俯瞰城下风光,此时此刻,有种将军巡城的感觉,寒风呼呼的刮着,城墙上的杂草左右摇摆,带着历史面具的尘土也零星点点凋落到城下,想问:“二千年前的英雄们今在何方?” 城外的护城河很宽,微波荡漾,岸边的柳树尽显枯黄之色,远望天际,群山连绵起伏,近望房屋低矮密麻。


古今交融的寿春南门

古城墙上纪念照

我们又来到东门,墙上长满了杂草,尽显历史的沧桑,地上的石板磨的十分光亮,千百年来,不知道多少车马,士兵踩过,一道道车轱辘印记仿佛在诉说着曾经刀光剑影的历史故事。

寿春古城

千年历史的石板路

 逛了一圈古城,我们往新建的楚文化博物馆走去,在来这里我们终于揭开了古城寿春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寿县的地理位置和简单历史吧!

        寿县古城,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古城墙始建于宋朝,是一个棋盘布局的宋城。它也是国内保存较完整的七大古城墙之一寿县,古称寿春。城外有护城河与安丰塘和淝水相通。

寿县简史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或寿州。

殷商时是南方诸侯的封地。

东周时期是蔡国、楚国春申君的封地。

战国末年(公元前241年),黄歇组织了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被秦军大败。为怕秦国报复,楚考烈王将楚国都城迁至此,命名为郢,今人或称寿郢。

秦汉时期称寿春,为三十六郡之一九江郡的治所。汉太祖时先后为外姓王英布和宗室淮南王的王都。

东汉末年,袁术称帝,以寿春为都。

东晋末年,为了避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生母郑阿春的名讳,改寿春为“寿阳”。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在八公山麓、寿阳城下,东晋以8万“北府兵”大败前秦112万大军,创造了历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淝水之战。

隋朝隋文帝废郡,改称“寿州”。

唐朝寿州属于淮南道管辖。

宋朝设寿春府,当时的寿春府城保存至今,也就是现在的寿县古城。

明朝时复称寿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道府,改寿州为寿县,一直称之至今。

楚文化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欣赏了许多春秋、战国、两汉、宋等时期的古文物。

第一个了解的是孙叔敖与“中国第一塘——寿县安丰塘。

          春秋时代楚国相国孙叔敖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引大别山及江淮分水岭的水筑坝为塘,变害为利,距今已有2500年,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为周边的老百姓造福,比后来的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早上三百多年。

第二个了解的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与楚国最后的都城。

        平时阅读史书,感觉春申君距离我几千年,非常遥不可及,但是今天,他的故事竟然就在我身边。

     春申君(公元前314~前238年),赢姓,黄氏,名歇,东周战国时期的楚国公室大臣,“战国四公子”之一。黄歇年轻时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他是楚国晚期的最后栋梁,也是淮楚文化发展到巅峰时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史书记载,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令尹(相国)黄歇封地在此。楚相黄歇正式在县城建寿春邑(安徽寿县城关镇),作为他在淮北所封12个邑的政治经济中心,使寿春很快成为战国时期名邑。

        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东方各国最后一次合纵,但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再次迁都至更东面的寿春,改名郢,成为楚国最后的国都。后来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七雄时的地图分布-灭秦必楚

第三个了解的是古墓群和古文物

寿县东南三十里的朱家集李三孤堆(在今长丰县),出土了战国时期楚国墓群,最著名的是楚幽王墓地。墓地陆续出土了许多文物,大部分都展示 在博物馆中,在这里,我们目睹了几千年前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农业、军事和文化发展。

楚幽王墓出土文物

楚国青铜器

楚幽王墓地出土的越王剑和三足羊首铜尊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第四个了解的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它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没想到能亲临战场,看着古代车马坑印记,仿佛就能听到古战场上战士们的拼杀声和战马的嘶号声。


淝水之战展示厅

淝水之战发生地碑文

一、淝水之战背景

        在东晋时期(公元383年),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多个政权并立。其中,东晋和前秦是两个主要的政权。随着前秦的崛起,两国的力量对比逐渐失衡。前秦皇帝苻坚野心勃勃,他希望统一中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然而,东晋军队军事领袖谢安和谢玄在此运筹帷幄,谈笑风生,以少量兵力大败前秦苻坚的强大军队,保卫了自己的领土。

二、战争经过

        前秦军队拥有明显的优势,他们拥有百万大军,并且装备精良,企图一举占领东晋的领土。然而,东晋军队仅8万人,在谢安的领导下,采取了巧妙的战术和策略,如利用地形和河流等自然屏障来防御,以及诱敌深入、分割敌军等攻击策略,抵御了前秦军队的进攻。他们利用前秦军队的疲惫和疏忽,成功地打了几次胜仗。最终,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三、影响和意义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

    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历史人物:苻坚、谢安

拓展:学会了出自淝水之战的成语

    ① 草木皆兵

    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败得溃不成军,不但令秦兵士气受挫,亦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兵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

    ② 投鞭断流

    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苻坚却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

    ③ 风声鹤唳

    前秦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余兵拼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逃跑,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在受过刺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处境。

第五个了解的是淮南王刘安

他修道炼丹发明了豆腐,结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刘安发明的豆腐和组织撰写的《淮南子》一书

熙熙攘攘的汉朝街市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他在孝文帝十六年继位淮南王,开始励精图治淮南封地。当时,刘安信奉道家学说,招揽了数千宾客方士,其中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晋昌八人才高,被称为“八公”。刘安经常与八公集会论道,研修道法丹方,并且主持编撰了《淮南子》一书。该书乃道家哲学巨著。

        刘安道学渊博,不仅将自己的道家见解著书立说,而且平日里经常炼丹养生。当时淮南一带盛产优质大豆,当地居民常常以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作为日常饮料。刘安身为淮南王,也十分喜爱喝豆浆,几乎每天都要喝上一碗。

有一天,淮南王刘安起炉炼丹,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炉中丹药,仆人端来一碗豆浆,刘安接过正准备喝,谁知竟然看着丹炉出神,一不小心手一撒,将豆浆泼到了鼎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也不知是发生了何种化学反应,石膏一会儿便不见了,而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这就是后来传遍大江南北的美味豆腐。

豆腐宴

       由于他的父亲刘长曾经造反未遂,最终被流放自裁,使得刘安一直心怀怨怼,意图造反。汉武帝知道后,先下手为强,发兵将参与密谋造反的淮南王一系尽皆抓捕审讯,刘安密谋造反一罪证据确凿,最终自尽而死。寿县的北山,即八公山有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家族墓,刘安的墓只有一个大土堆,四周长满了柏树。一代枭雄,落幕此处。

淮南王刘安墓

       后来民间传说中有淮南王刘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说,便是在刘安造反失败后,汉武帝派人前往抓捕,刘安在家中吞服丹药,与八公携手升天。而宅院中的鸡犬啄食了刘安剩下的丹药,竟也跟着刘安一起升天。

第六个了解的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廉颇

他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负荆请罪的廉颇

         在八公山西侧山脚下,竟然有廉颇的墓,没想到赵国名将埋葬于此。《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里,老将廉颇的形象是忠勇威武的化身,是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楷模,但人们对廉颇悲凉的晚年则知之甚少。公元前260年赵、秦长平之战,廉颇为主帅,他灵活应变,决定在长平一带多山的地形中筑垒固守,疲惫敌军,伺机反攻。秦军数次挑战不能得逞。无奈之下,秦用反间之计使赵王将廉颇免职,而任用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主帅,致赵全军覆没。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廉颇打了几个胜仗。但好景不长,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上台,在一次宴会上,廉颇当众斥责宠丞郭开,令他怀恨在心,后来他诬告廉颇有不臣之心,虽然明知廉颇年迈无力,但赵悼襄王却对此深信不疑,立即派乐乘前往军中接手廉颇的指挥权。


        廉颇被迫离开自己倾注了一生心血的赵国,投奔到魏国的首都大梁。魏国正值人才荒,魏王欢迎廉颇的到来。然而,在其他大臣的劝说下,魏王对廉颇产生了疑虑。他觉得廉颇已经老了,曾经的辉煌也难以信任。于是,他被搁置一旁,无人问津。

值得一提的是,赵悼襄王本来准备用廉颇,派了个使者去探听虚实,谁知道小人郭开从中作梗,于是使者回来后却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只不过,他一顿饭要去三次茅厕。”廉颇的报国之志化为泡影。



战场上自信的廉颇

       在魏国苦等的廉颇,久盼赵王召唤未果,无奈之下只好接受楚国的邀请,前往楚国担任将领。然而,当时楚国势力强大,昭、屈、景三户把持大权,根本不容许外来将领崭露头角。廉颇虽然心怀壮志,但始终无法在楚国施展才华。他时常叹息:“我思用赵人”,可是赵国却始终没有再启用他的意思。

        在最后的岁月里,廉颇在渴望与郁闷中度日如年。对于一个八旬老将而言,这样的折磨是多么的残酷。最终,他在公元前243年客死异乡寿春。不久之后,他心心念念的赵国也走向了灭亡。

失落的老年廉颇

        廉颇的遭遇令人叹惋,壮志难酬,命运多舛,如今廉颇的墓就是个土堆,杂草覆盖,如果不是立个碑在这里,没人知道这是廉颇的墓。此地特别偏僻,前来瞻仰的人微乎其微。希望自己将来有能力了,将廉颇的纪念馆也兴建起来,他的军事才能、忠诚担当以及对国家的奉献精神都让后人景仰。

      拂去两千多年历史的尘埃,厚重的历史故事已随风远去,留下的古城、石墙、石阶、石柱等建筑,书写着几千年的历史痕迹。让我们后人发出无限的感慨和敬仰!古人的智慧、英雄的委屈和眼泪、战场的厮杀让我们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国家的危机,今天中国人更要以史为镜,共同振兴新世纪的中国!

阅读 35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