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变化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节的由来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古代,“岁”是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庄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人们以多种形式庆祝丰收、祭天祭祖、驱除鬼神,逐渐形成了过年的习俗,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传说
1、年兽的传说
年兽又称"夕"。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年兽就会进攻村子,人们利用年兽的三大弱点,放爆竹(会吓坏年兽),贴春联,驱赶年兽的进攻,后来渐渐成为节日习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2、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中国民间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来纪年、确定人的生年及其属相的习俗,在古代有十二禽、十二兽、十二神、十二物、十二虫等等其他称谓,现在民间也称它为十二属相。肖是像的意思,“生肖”就是生人所像,古人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所像”,故又称“十二属相”。
春节习俗
1.扫尘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写福字
写“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 ,而在过去则指福气 、福运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剪窗花
窗花是汉族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人们在春节期间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4.贴对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和福字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5.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古老、最具有特色的习俗之一,人们通过亲自拜访亲友,祝福彼此健康、平安、幸福。拜年不仅是一种问候和问候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人们通过亲自拜访,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深情厚意,也传递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祝福。拜年的习俗多种多样,有亲自登门拜访、邻里相互拜年、家庭团拜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寓意着新的一年家人团聚、幸福美满。拜年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迎接新年、迎接新开始的重要方式之一。
6.燃放鞭炮
在中国过年放炮无疑会增添很多喜庆的色彩,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燃放鞭炮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但由于燃放的鞭炮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引起火灾,所以现今很多地区都已经禁止放烟花爆竹。
7.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时长辈给晚辈的一种传统习俗,它寓意着晚辈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康成长。长辈会给晚辈一些钱,表示祝福和保佑。同时,压岁钱也给晚辈们带来了一些安慰和鼓励,让晚辈们感到温暖和安心。通过压岁钱这个习俗,长辈们表达了对晚辈的关怀和祝福,同时也让晚辈们在新的一年里充满希望和信心。
8.包饺子
包饺子是过年习俗之一,吃饺子有着招财进宝的寓意。吃饺子形状像古代的元宝,吃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在北方的山西,人们在除夕夜十二点就会点旺火,窗上贴吊钱,门上挂灯笼,以示新年的吉祥。吃饺子寓意着新的一年会交好运,有着吉祥之意。
9.吃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圆饭,是指在岁末除夕的时候,家人们团聚在一起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仅仅丰富多彩,而且寓意很重,吃年夜饭之前,要先拜神祭祖,仪式完毕后才可以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