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科普

兴医内镜
创建于02-20
阅读 105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大肠癌发病率稳居前列,目前发病年龄也有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而大肠癌的产生,大约80-95%是由大肠息肉中的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可以说,大肠腺瘤是造成大肠癌的罪魁祸首。那如何正确认识大肠息肉呢?

什么是大肠息肉?


如何发现它?

突出于肠道黏膜表面的上皮组织,统称为肠息肉。通俗来讲就是肠粘膜表面长了一个“凸起的肉疙瘩”。它是生活、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而出现的。肠息肉大小不等,有的小到米粒样,有的大如草莓,甚至更大。


很多时候,长了肠息肉并不会引起什么不舒服,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当息肉比较大时,才可能出现肚子痛、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拉黑便、大便带血等比较明显的症状,这时肠息肉很可能已经是肿瘤性息肉,甚至已演变为肠癌了。


肠息肉的发现只能靠结肠镜检查。很多人担心做肠镜很痛,目前无痛胃肠镜的普及已经完全颠覆传统内镜的受检体验,确保做到舒适诊疗。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肠镜?

根据大量临床实践和专家们研究,推荐普通人群在50岁时开始做肠镜检查,如果属于高危人群,则强烈建议从40岁开始定期做肠镜筛查。


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①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


②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③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近期有排便习惯改变;


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糖尿病、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等。

哪些肠息肉更容易癌变?

按照病理分型,肠息肉主要分为非肿瘤性息肉以及肿瘤性息肉两种类型。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通常不会变成癌。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息肉等,属于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

为什么要切掉肠息肉呢?


怎么切呢?

80%—90%的大肠癌都是肠息肉演变而来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演变到癌通常需要5-10年的时间。结直肠息肉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包括冷/热活检钳术、冷/热圈套器切除术、黏膜切除术及黏膜剥离术等,不论哪种方法都要保证完整切除息肉。

为什么要定期做肠镜复查呢?

肠息肉被切除后还可能再长出来,况且一次肠镜检查不一定能把全部息肉一网打尽,所以得定期复查肠镜。


一般情况下,肠息肉切除术后半年至1年需复查肠镜。若术后病理检查后考虑息肉是管状绒毛状腺瘤、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甚至早期肠癌,复查间隔时间要相应缩短。

如何预防肠息肉呢?

注重饮食:

多食蔬菜、水果、鱼类、粗粮、谷物、全麦食品以及乳制品;远离烧烤、腌制、熏制食品;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品。

规律作息:

避免过度熬夜。

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炎症性肠病、糖尿病、便秘等,以免症状加重,诱发肠息肉。


另外,保持心情舒畅,进行适当的运动,补充多种维生素,都能够有效达到预防的作用。

兴国县人民医院内镜室位于医院门诊一楼,科室环境舒适、设备齐全,拥有奥林巴斯290高清电子胃肠镜、爱尔博高频电刀、碳13、14呼气试验检测仪,常规开展各类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常规胃肠镜检查、无痛胃肠镜检查、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消化道出血止血术、碳13、14呼气试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有此类就医需求的朋友可拨打科室电话0797-5317122或13979701899

阅读 105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