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疝

王娇娇 晋城康宁骨科医院
创建于02-19
阅读 44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疝(Hernia),指体内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离开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其他部位。该病脑、胸部、腹部均可出现,以腹部最为常见,腹壁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

腹壁疝指多由腹腔内压力增高或与腹壁组织结构薄弱联合作用,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薄弱、缺损区域或自然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的疾病。

腹壁疝分腹内疝与腹外疝两种,临床以腹外疝较为常见。

  • 根据发病年龄,将腹壁疝分为成人疝气和小儿疝气,小儿疝气多为腹股沟斜疝和脐疝。
  • 根据疝内容物是否容易被回纳,临床将壁部疝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滑动性疝、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

腹壁疝、脐疝

  • 病理与临床概要

先天或后天因肥胖、腹部膨胀、腹水,妊娠,由环形开口突出一小圆形肿物,脐部出现为脐疝。在剑突与脐之间,中线出现圆形肿物为上腹壁疝,大小为1~2cm。

肿物触诊时可扪及环形开口,内容物可为大网膜的一小部分及脂肪,偶含肠或胃壁一部分,腹压增加时明显。


  • 超声表现

1. 上腹中线或脐窝圆形肿物呈中高回声,为肠管构成,由腹壁、脐窝突出环形开口,突出于腹壁及皮下。

2. 环形开口,超声显示腹壁腹膜的纤细高回声、肌层的肌纤维纹理与脂肪层中低回声连续中断构成开口。疝囊表面有腹膜,咳嗽、腹压增加,疝囊体积增大,平卧位变小或消失。

3. 囊内可见肠蠕动及液气泡的活动。

腹股沟斜疝

如鞘突不闭锁,未闭的鞘状突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有时,未闭的鞘状突只是一条非常细小的管道,则在临床上并不表现为疝,仅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若腹腔内容物进入鞘突即形成斜疝。如果鞘状突下段闭锁而上段未闭,也可形成斜疝。

  •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 超声表现

腹股沟区可探及一杂乱回声团,与大网膜回声相似,内有肠管时,可见肠管蠕动。上端较小,下段较大。瓦氏动作时可见肿物与腹壁有相对移动。瓦氏动作或站立位时体积增大,放松后或仰卧位时,体积缩小。疝囊内可有少量积液。

彩色多普勒内可见血流信号,为肠系膜或肠壁的血管。

腹股沟直疝

  • 病理与临床概要

直疝多因腹股沟管后壁纤弱圆形肿物在耻骨联合上、侧方,增大者少,不降人阴囊。偶有疝囊内壁由膀胱壁的一部分构成,患者可能有膀胱刺激症状。

  • 超声表现

在耻骨联合上、侧方,疝囊呈非均质性中等回声,近圆形结节,大小为1~2cM。边界隐约可见。疝囊内血管甚少,彩色血流星点状。少数患者直疝与腹股沟疝声像图,声像图常难鉴别。

股疝  

  • 病理与临床概要

女性多见,疝囊进入股管止于股血管的旁侧。小肿物在股内侧、腹股沟韧带下或耻骨联合旁;增大时疝囊移向上方,以致不易与斜疝鉴别;咳嗽时无冲动感。股疝常引起绞窄。

  • 超声表现

股疝肿块疝囊中强回声,在腹股沟韧带下、股内侧,股动静脉的旁侧;或耻骨联合附近。大疝囊中强回声可移向上方与腹股沟疝难区别。发病时间较长疝囊出现积液的无回声区。

周围粘连或疝囊颈收缩内容物不能返回,为不可复原性疝或箝闭性疝,后者肠管循环受阻、充血、水肿以至坏死为绞窄性疝。

鉴别诊断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疝气是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原来的部位,通过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个部位。腹股沟疝是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的统称,分直疝和斜疝

直疝是从直疝三角突出。斜疝是从腹股沟管突出。

超声检查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上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可以鉴别其疝气的各种类型。

病理结果

  •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标准:
  1. 筋膜缺损
  2. 疝囊内可见蠕动的肠管
  3. 当增加腹压时,疝囊突出和增大,当压力减小时,疝囊可缩小。
  • 如果疝囊内大量的液体、疝出的肠壁增厚≥4mm、疝出的肠管内含有呈大量液性,腹腔内肠管扩张为嵌顿疝的特征影像。

病例:患者  男   72岁

身体不适至我院就诊,行超声检查

  • 超声所见

        右侧腹股沟区可见一症囊样结构,内容物为肠管,可回纳至腹腔,疝环直径约1.5cm,CDFI: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 超声提示

      考虑右侧腹股沟斜疝

☀晋城康宁手外科 用我们最专业的技术,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您的满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阅读 44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